首页
>新闻动态

2022

03/30

08:45:4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探索“地名+”模式 激发地名新活力

       ——山东泰安泰山区开展“地名+”文化创新工程

陈 芳  张义勇  李惠清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以泰安市泰山区为试点,开展“地名+”文化创新工程,围绕传承与创新结合、保护与建设并重,以地名为载体,以党建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深耕地名文化沃土,激发地名新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

“地名+党建”双融合

挖掘红色地名,展示红色资源。泰山区重点发掘红色地名资源中承载的党的光辉历史、奋斗历程、革命传统、红色精神,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展示。打造财源街道英雄山、省庄镇安家庄等红色地名文化阵地,将指位性、观赏性、纪念性、教育性融于一体,使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地名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讲好红色故事,提升地名服务水平。泰山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学史悟思、提升地名信息服务”行动。一方面加强红色地名文化挖掘与宣传,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拍摄红色地名图片和短视频,制作红色地名海报,开设“红色地名故事”栏目,讲好红色地名故事。另一方面提升地名服务水平,开展主题党日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村庄活动,发放《地名政策法规宣传手册》《地名保护名录》,增进群众对地名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群众自觉保护地名文化、爱护地名标志的意识,积极参与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党建和地名工作的双融合、双发展。

成立党员顾问团队,培育红色文化组织。泰山区积极吸纳对研究和宣传红色文化有深厚造诣,又对地名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型党员,成立红色地名文化顾问团队。该团队在认真为地方红色地名文化建设提供智囊支撑的同时,还积极加强地名文化研究,编著《泰山文化历程》《泰山区地名志》《泰山区年鉴》等地名文化成果,有效推动红色文化遗产和地名历史内涵的相互融合。

弘扬地名文化

“地名+文旅”双促进

打造地名文化街区。泰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泰山区作为市中区、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地名、红色地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取岱庙仰圣街、后营街、运粮街、文化街等百年历史老街,打造自然实体、古街老巷、红色地名、山城风韵、城市记忆五大地名文化片区。街区安放专属地名标志牌,并结合图文等形式,充分展现泰安名山名泉、老巷老街、红色地名、山城文化、旅游名胜和历史典故等内容,推进老地名保护、复活、传承和使用。全方位弘扬泰安地名文化,展示泰安风韵,留存古城记忆,记住美丽乡愁,实现游泰安老街、品泰山文化一体化,既观其景,又忆其史,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地名文化。

培育乡村地名文化阵地。泰山区围绕特色村落优势资源,打造以邱家店镇王林坡、北王庄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地名阵地,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原生态的前提下,创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将地名和本地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打造游客“打卡”的新热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实现“地名+文旅”的双促进,让文旅插上地名的翅膀。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泰山区推出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室、安家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省庄镇岗上红色记忆馆、南湖公园红色广场等一批红色亮点旅游景区,设计三条精品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吸纳专家学者、民间地名爱好者、导游、组建地名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开设地名文旅讲堂、营造红色旅游良好氛围。英雄山“泰安第一党支部”开馆一年来,接待全市400余个党组织9500余名党员现场参观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红色文化旅游已成为学校师生、机关单位、社会群众参与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业,传播红色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载体。

优化服务方式

“地名+互联网”同运用

创新地名标志“二维码”设置。泰山区以城市道路为重点,打造道路文化二维码专属身份证,不仅包含地名位置信息、地址信息和公共服务,还图文并茂呈现地名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沿革、人文故事等详细信息,既满足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又让道路“前世今生”的地名文化信息一键可得,文化宣传方便灵动。

丰富地名文化宣传载体。泰山区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打造地名文化宣传平台,丰富宣传载体。在“掌上泰山区”官方移动平台创办地名文化故事系列栏目,利用抖音平台开设“泰山地名故事会”“传承红色基因:山东泰安泰山区财源街道社首山路”“泰安老街老巷地名故事”在学习强国平台等刊发。举办“泰山地名我来说”短视频征集活动,在“最泰安”等平台发布,通过镜头展现泰山区地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挖掘历史地名,拍摄专题片10部,在优酷网、大众日报客户端等平台播放,对泰山区地名进行全方位解读和演绎。

拓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泰山区依托大众日报客户端运行的“泰山先锋慧智服务平台”,设立“泰山地名”线上服务,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向社会提供居民点、群众自治组织、道路街巷、自然地理实体等多样化地名信息服务,推动“地名+互联网”成果高效运用。

                                                                                                                                  转载:中国社会报 A07版:七版 2022032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