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城北偏西15公里处,有个古老的地方,相邻5个自然村都称“望参门”。这几个村庄的人出门在外,别人问:“你哪里人?”往往脱口而出:“望参门。”都有一种自豪感。这个名称在利津大地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望参门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地名,必然有其历史渊源。
——引言
济水河畔 渠展之盐
商周时期,明集乡望参门所在的区域是利津县域西南部一片滨海的古陆地,古济水在此入海。那时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是利津县域内最古老的居民,他们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
古济水河畔——望参门所在区域,河沟纵横,芦苇茂盛,沿海滩涂平缓;这一地区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少,阳光充足,得天独厚的海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煮盐提供了便利的生产条件。煮海熬波的先人,相中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宝地,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掌握了用卤煎煮成盐的工艺,从此,世代以煮盐为生,随着煮盐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盐业生产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利津域地属齐国,齐国最初的疆域还称不上广大,只在今山东北部。海岸线北起山东无棣一带,东到广饶与寿光交界地区,而望参门所在区域恰好处在齐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带。《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可见,早在姜太公时期,凭借滨海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盐业资源,以望参门所在区域为中心大力发展盐业经济,齐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诸侯大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齐桓公雄心勃勃,并不满足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他有一个“强国梦”。齐桓公问政于管仲,作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名相管仲,给出了影响深远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煮海成盐,开山成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实行“盐铁官营”。管仲为齐国规划了一幅盐业经济发展蓝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齐国走上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强国之路”。
“兴渔盐之利”。管仲对食盐实行的是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制度。具体做法是:开放沿海滩涂让民间自由生产,设盐官所进行管理、收购,国家控制食盐的运输、价格和销售,食盐输出贸易和征收盐税成为齐国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此举规范了盐业生产和流通秩序,也带动了经济发展。《管子·轻重甲》载:“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可见,“渠展之盐”是春秋时期齐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齐国盐业生产达到新的高峰,食盐专卖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通舟楫之便”。盐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管仲盐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运输与销售,在洪荒时代陆路费时费力,水路运输绝对是首选。《管子》载:“君以四什之贾,循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循古济水往上游走,会惊奇地发现,古济水流域不仅有鲁、宋、卫等诸侯国,而且直达东周都城洛阳和晋国王城附近,这些地方历来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因此,管仲的“渠展之盐”贸易发展战略就是共建一条古济水经济带:横向生产带,即以古济水入海处及其周边沿海滩涂组织盐业生产,然后,国家统一收购储存;纵向贸易带,齐盐循着古济水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各诸侯国,从中获取暴利,并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制约中原诸侯国。管仲的盐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了齐国的综合实力,也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首霸。
千百年来,研究“渠展之盐”的文史学者不乏其人,“渠展”所指何地观点并不一致。但据唐杜佑《通典·食货十》载:“渠展,齐地,泲水所流入海之处,可煮盐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 泲水即古济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管子·唐房玄龄注》和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文》:泲,沇也。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济水又名水、沇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水经注》详细记述了古济水的流域,“南为菏水,北为济渎,经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济渠”指北济水,即古济水。由此可见,“渠展”的“渠”所指古济水无疑。
历经三十余年编撰的清康熙《山东通志》,明确记载:“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为煮盐之所。”并在“利津”条下载:“在县(利津)北滨海境,古置盐官所也。”“盐所”即齐国设置的掌管盐业生产、收购、运输和销售的机构。因此,古济水入海处——明集乡西北部望参门所在区域,就是齐国盐业生产的中心、食盐收购运输的集散地、盐业经济带的起点;“渠展”即以古济水利津入海处为中心,延伸到东西约100多公里的古渤海沿岸地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
先人的辉煌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然而,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渠展之盐”初露端倪。1975年,开挖褚官河时意外发现了古窑群遗址,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位于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村西5公里处。经进一步挖掘发现,出土了盔形器、陶罐、滤器底等泥沙质红灰陶,经文物专家鉴定,该遗址为东周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盔形器、陶罐等即为煮盐的器皿,该遗址被命名为“南望参古窑址”。随后,陆续发现了西洋江等盐业文化遗址,并且这些遗址的分布同当时的海岸线走向是一致的。
诸多盐业文化遗址和明集乡西部地区带有“灶”字等鲜明盐业色彩的地名,充分佐证了“渠展之盐”主战场就在明集乡西北部。“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煮海为盐,薪火相传几千年。
公元11年,黄河河道自河北南移,相中了利津这一宝地,在滨州至利津一带南北摆动漫流入海。东汉时——公元70年,在王景带领下,筑起千里堤防,使黄河“伏首听命”,黄河在利津县境内入海,开始了塑造古代黄河三角洲的历程,形成了更加广袤的肥沃土地,望参门古窑址也默默沉寂在地下。
古代“四渎”之河(黄河)、水(济水),争相眷顾利津,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渠展之盐”也沉睡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坚信,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耀眼的“明星”终有一天会醒来,让这片热土上孜孜不倦的先民子孙目睹它的真实容颜。
垦荒屯田 成名千年
“望参门”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其来历颇具传奇色彩。
一说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总幻想着长生不老,遣徐福渡海求长生不老药,久而不还,筑台望归。所筑秦皇台位于滨州市滨城区东北部15公里处,距望参门遗址20多公里。秦始皇望眼欲穿,心有不甘,听说在东北部有一块突入渤海的古高地,便带领着部分随从向前进发。出发不久,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面对一人多高的荆条、芦苇,一路披荆斩棘。傍晚时分,来到一片神奇的地方:河网如织绿浪翻,荒草萋萋侵归路,偶入“草长莺飞”深处,一行人迷失了方向。秦始皇命令将士们就地取材,用粗大的荆条树扎起了高大的门楼,攀高观望——望大海、观星辰、看归路。午夜时分,乌云被风儿驱散了,将士们仰望满天星斗,找到了北斗星,辨明了方向,他们认为北斗星是天空星辰的中心,把登门楼观望北斗星形象地称作“望心门”。后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烟渐多,秦始皇迷路的故事也代代相传,这片神奇的地方也有了一个神秘的名字——“望参门”。
另一种说法,也是人们比较认可的,始于另一历史人物——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望参门所在区域原是袁绍的地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曹操的势力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传说,东汉丞相曹操亲自带领军队,沿着黄河浩浩荡荡开往山东北部沿海,来到了如今利津县明集乡的北部地区。一看这里蓝天白云,土地肥沃,河沟纵横,水流潺潺,方圆百里杳无人烟;一人多高的荆条、芦苇、蒲和茅草随风荡漾,野旷草木深,保留着未被开发的原生气息。
曹操看着涓涓细流,闻着原野气息,不禁暗自称奇。静谧的环境、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优越的自然环境,正是垦荒屯田的好地方,在此驻兵屯田,既解决了军粮之需,又震慑北方的袁氏父子。一声令下,将士们就地扎起营帐,分十几个大营驻扎下来。到了傍晚,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中散发着潮湿草根和泥土的气味,篝火燃起,火苗欢快地跳跃着,人欢马叫,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大地被唤醒了。一阵风急急地吹过,乌云像巨浪一样,翻滚着压了过来,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闷热的夏夜转眼间就冷得像到了深秋,将士们赶紧钻进营帐。一连多日,阴雨连绵,天地之间一片灰暗,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见不到星星和月亮。有的将士趁雨停了想外出走走,除了连绵不断的茅草和云遮雾罩的天空什么也看不见,分辨不出东西南北,离营帐稍远,就会迷失方向;就是负责联络几个大营的兵卒,也会因为迷失方向常常找不到营地,将士们叫苦不迭,天天盼着雨过天晴。
一天晚上,一阵大风撕开了厚厚的乌云,西方天空的星辰首先出现在天幕中,闻风而动的将士走出大帐,看到星空点点,高声叫道:“天晴了。”曹操闻讯走出营帐,仰望星空,首先辨识出西方天空中最为明亮的参星。曹操曾作诗《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参横”即为西方天空中最明亮的参星,识天文的曹操依照天空中的参星和北斗星辨明了方向。
第二天,为了将士们不再迷失方向,曹操以参星为参照,命令将士们用粗大的荆条和芦苇搭起高大的草木门楼,木楼的门都朝西方。晚上,从门楼里即可看到西方天空的参星;白天,几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门楼,南北几个大营的门楼遥相呼应。从此,将士们只要看到木楼和门的方向就能辨别出东西南北,知道自己的方位,再也不怕迷失方向了,将士们高兴地称这些门楼为“望参门”。
后来曹操率兵离开,号召百姓移民开荒,留下的士卒和众多的移民,围绕着这些门楼定居下来,垦荒耕种,繁衍生息,“望参门”这个名称也代代相传。后来,这里人烟渐多,聚集成一个个村落,分别称为南望参门、小望参门、西望参门、中望参门和东望参门。
一千多年过去了,荒凉不再,容颜已改。漫步在南望参遗址上,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不远处变幻着升起的水汽,仿佛是先人煮盐时袅袅升起的烟雾,或许是垦荒屯田的缕缕炊烟;偶尔出现的一块块盐碱地也许就是当年先人的一个个煮盐作坊。这里的一丝风、一粒土、一株草仿佛都在述说着令人感慨的故事,也见证着几千年的传奇。
作者简介:张景木,就职于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高级教师。曾在《中学政史地》等报刊上发表历史教学论文十几篇。
(东营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