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背景图
石臼地处新市区南端,东、南两面濒临黄海,与日照港相依,西与北京路街道接壤,北邻秦楼街道,系兖石铁路和313省道的起点。境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海岸线6公里。
石臼建村始于北宋之前,而石臼之名因有两说:一是村后有大片裸露的花岗岩,其上遍布碓臼状穴而得名;二是南宋时代,岳飞部将李宝破金屯兵于此,曾用“石臼”杵米而得名。因海岸向东南突出,形成岬角,又称石臼岛。明初,为防倭寇设备御千户所,始称石臼所。备御千户所主要承担海岸防御与海上作战,以与守御千户所相区别。当然,备御千户所也会行使所在地部分陆地防御,备御千户所与所属卫城里的守御千户所一样,共同承担海上防御任务。备御千户所由其上一级卫直辖。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石臼隶属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置石臼镇,属日照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称石臼所。清初沿明制。民国时属于日照县。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石臼镇。1958年,改称灯塔人民公社。1959年,又称石臼人民公社。1982年1月,改为石臼镇。
1984年4月,划归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仍称石臼镇。1985年3月,石臼镇改称石臼办事处,属日照市辖。1988年4月,石臼办事处改称石臼街道。1992年,日照市设立东港区后,石臼街道隶属于东港区。
石臼海域广阔,为沙石海底,水清不淤,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外海口水深18米,可停泊军舰和大型货轮,内海口可停泊风船和机船,是历代军事要地和舟楫商旅要冲,也是日照县主要的通商口岸。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浙西总管李宝率舟师由海道北上,遇大风曾屯兵于此,靠其自然条件大破金兵,皇上赐“忠勇李宝”四字旗一面,并加封靖海军节度使。
清朝中叶,石臼所已与上海、芜湖、连云港通商。清康熙朝“开海禁”后,石臼商贾往来,舟船云集,渐成商埠重地,海运和商运业也发展起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开荣首创“公顺福”商号,建起全县第一条五桅大风船,载重达2000饼,首开日照海运。到民国初期,“公顺福”有五桅大风船50多条,三桅风船20多条,轮船10余艘,载重量达万余饼,通商口岸扩大到青岛、石岛、营口等港口。这一时期,石臼有各种商号70余家,旅店30多家,小店铺百余户,较大的商号除“公顺福”外,还有长盛、增盛、福春、同丰、德祥、德生堂、益和、福和、广和、益和公、仁祥、三合、广兴等。各商号到临沂、沂水、诸城、潍县、青口等地设庄,收购当地的农副土特产,集运至石臼所出口。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拓展,通商口岸扩大到宁波、温州、福州、大连、安东等地。民国中期,以贺仲伍为代表的企业家,在青岛开设“长记”轮船公司。后其子贺仁庵继承之,其轮船之多,吨位之大,为华东航运业第一,石臼成为鲁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和物资集散中心。
日照港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占领了石臼所,各大商号相继倒闭停业,人员大多外逃,石臼市场陷入萧条。抗战后期,滨海专署在石臼设立总商店“福滨商行”,作为抗日物资的中转站,从上海购进大量军需品、日用品,由石臼再转运至根据地。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石臼相继建立和生、东兴、兴群、福慎、新华、利华、阵民等8家私营商号,开展贸易活动,主要向上海、苏中、大连等地输出土特产品,购进火柴、布匹、火油等日用百货,支援解放战争,改善当地群众生活。1978年,政府在石臼岛岬角处,建起一座中型商渔码头,改善了海运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石臼镇有西门外、金沟两处大市场,商业、饮食业发达,钱庄也很多。当时,李家包子、王家油条、贺家锅贴、高家大饼均很有名气。
石臼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以及历史传说颇多。海边灯塔处是石臼的重要景点,也是看海上日出的最佳方位。远在明清时期,“石臼所观海”即文人骚客雅兴之处。在石臼北1000米处,据传为姜太公隐居的“东吕乡”,万平口附近有姜太公钓鱼遗址,名曰“棘津”。而石臼西南隅海岸,据传为八仙过海之地,岩石留有仙人坐卧的痕迹,名为“八仙石”。在东南岬角处,有巨大的天然“自动石”,又称鬼动石,石随潮动,鼓荡有声。古人曾书“天机鼓荡”四字,并刻石以志之。龙神庙东南15米处,有“海上碑”两幢,为明时日照人申安书写。一曰:“天风海涛”,一曰:“万派潮宗”。石臼西南4公里处,有裴家村龙王庙,山门面临大海,古色古香,殿内雕梁画栋,气势宏伟。
老灯塔
石臼老灯塔位于日照港一公司食堂东侧,为花岗岩结构,有黑白相间的横纹,错峰拔高,呈八角形。塔共有五层,高13.7米,是当时日照最高的地标建筑物。灯塔使用丝山产花岗岩建造,塔内设有回旋楼梯,可登至塔顶,逐层内收0.1-0.2米,高度递减0.4米。在塔底层南侧,有高4.4米、宽1.58米的纪念碑,是贺仁庵于1930年倡议民商团体捐建,灯塔于1933年建成,成为过往石臼海区的渔商船航标。解放战争期间,灯塔曾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青岛海军基地接管该灯塔,对灯塔进行维修改造。1985年,在石臼老灯塔东北边,新建一座石臼灯塔。1992年,石臼灯塔正式改名日照灯塔,老灯塔停止使用,不再发光引航。
石臼满江红,为鲁南民歌五大调之一,日照一带沿海地区多有传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江红
曲调旋律婉转优美、古朴典雅,有“细曲”“雅歌”之称,属于大型民歌套曲。主曲共六个部分和一个尾声,其中第一、二、六部分为单乐段,第三、四、五部分为复乐段,主曲后面有一个七小节半的过门贯穿全曲。群众在耍旱船时,大多会演唱此曲,故亦称为“旱船调”。满江红在沿海渔村最为流行,每当渔民从海上满载而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设宴祝贺,酒至半酣时,便手舞足蹈,忘情欢歌。宴席上的碗、碟、盅、筷,成为敲打节拍的助兴乐器,再配上洞箫、横笛、二胡等乐器伴奏,别具民俗风格。据悉,“满江红”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满江红”可随意填词,演唱风格随机。
石臼街道是全国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全国税务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街道、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乡镇(街道)。
部分材料来源:《日照古镇名村》 (日照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