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淄博宝山管理中心地名改革为例
(淄博宝山管理中心)
老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和信息。
淄博宝山管理中心由四宝山、卫固两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地区演化而来,在这里有美丽的炉神传说,在这里有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种,在这里有魏鼓送齐、桓公点将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老地名承载过的春夏秋冬,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也串起宝山人、卫固人的乡愁记忆。
然而岁月更迭、机制改革,地名随意变更、频繁变更时有发生,在淄博宝山管理中心的地名改革中,四宝山的地名划归了石桥街道办事处、卫固镇的地名则进入了历史相册,为此,在社会上曾经一度出现过“石桥不是石桥,四宝山不是四宝山”“四宝山没有山”的流言议论,只给人们留下了些许感叹。
随着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正式出台。“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成为一项基本共识,这如同夏日里的一场甘霖,让人们心头感到舒畅无比。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血脉,承载着人们浓浓的记忆。我们要保护好老地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老地名”传承着“老故事”。老地名里既蕴含着历史文脉,也饱含着“乡愁记忆”。每一个老地名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与老建筑、老街巷、老胡同共同展现了美丽乡村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老地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归属感,是基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对土地的深情、故土的情结、国家的热爱,成为每一个时代吸引人、凝聚人的独有精神资源。我们当讲好“老地名”中的故事,知道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前生今世。我们当出台更有温度、更有亮点的细化措施,让老地名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在城市肌理的更新中留下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老地名”要融入“新生活”。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农民上楼”,也不意味着具有历史韵味的老宅、典型北方院落的拆除。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承载了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老地名不仅是一串暖心的回忆,更是一座城市文化风物的凝聚释放,它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名字”的意义,具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情感色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留乡村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历史“基因”。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好老街镇、老地方的旅游资源,尝试将景区与古地名结合起来打造IP,推出慢生活、慢旅行元素。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老地名的得名由来、奇闻轶事、特色风光向人们娓娓道来,真正让“老地名”融入“新生活”。
地名,是乡愁,是情怀,是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契合点。让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守护乡村根脉、保留乡村肌理、延续乡村记忆,让大家在乡村的“有机更新”中记住乡愁、留住记忆。 (淄博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