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2

12/19

11:13:47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博山城本名——颜神镇

博山城是鲁中山区一座美丽的山城。在宋朝以前,这里叫颜神店。小城四围群山跌宕起伏,孝妇河的源头从城南汩汩流出,向北蜿蜒而去。这里,人文景观丰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南临“长勺之战”古战场;有始建于北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明后期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二女祠、范公祠等名人古建筑。

颜神镇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笼水,古籍上也有记为泷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晋郭缘生《续述征记》载:“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待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漂居宇,故名笼水。”《续述征记》是最早见诸于记载的笼水和孝妇的故事原型。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刁钻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据史书记载,早在北周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颜文姜,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又称“孝妇庙”,唐天宝年间又大修。后来,人们附会颜文姜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被宋朝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颜神镇四面环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贫。为了维持生计,颜神人把目光转向了地下丰富的宝藏:煤、铁、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等。颜神镇由此兴起了煤炭、陶瓷、琉璃业。

那时,颜神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埋藏很浅。几户人家联手,用一架辘轳,数条绳索,三五把镐,六七盏灯,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有的柳条筐,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几米、十几米深的煤井。由此形成了源源不断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煤炭开采业。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而且为陶瓷、琉璃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低廉的燃料。

陶瓷工业在古颜神镇被称为“窑业”。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制成陶瓷胚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古时的博山大街、五龙、北岭、山头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陶瓷产地。由于颜神镇陶瓷具备价格低廉、质地坚硬、品种齐全等优点,不仅占据了山东地区的农村市场,而且远销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和关外,为后来淄博成为中国著名陶瓷产区奠定了基础。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颜神镇境内繁华的商业活动。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人们以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终于换来了一方富庶。在金朝的时候,颜神已经发展成为淄川县的三大重镇之一。为了防范土匪侵扰和躲避战乱,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这就是博山城最早的雏形。小城落成后,王世贞邀请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撰写了《建颜神镇石城记》,王世贞也亲自撰文《颜神镇石城碑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当时的颜神镇带来了莫大的荣耀。此后,博山城在大清入关后的数百年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到这时,东西两圩的面积已扩大到“周围五里”,成为博山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雍正年间,因陶瓷、琉璃、煤炭的兴起,颜神镇已成为青州府的一个重镇。特有的经济地位使其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展成为山东的一个新县—博山县,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地名的确定上,曾有地方乡绅建议取名原山县,文人墨客最终以境内东南部一座叫“博山”的小山,定名为“博山县”。(淄博市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