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2

12/16

09:45:4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黄河古镇——清河镇

黄河古镇——清河镇

        

清河镇地处惠民县东南部,南隔黄河与淄博市高青县相望,东与魏集镇、胡集镇相连。西接李庄镇,北隔徒骇河与辛店麻店镇相邻。境内220国道横贯东西,西至省会济南100千米,东至滨博高速20千米;刘清路贯通南北,南有黄河承压舟浮桥相连,北接省道乐胡路。区域面积68.0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万亩,东西跨度7.5公里,南北长13公里。3.5万人,区划代码371621109。

清河镇历史悠久,商为蒲姑国,是惠民县内五大古镇之一。据《金史》中载:厌次(惠民县旧城),有五镇,曰归化,曰清河,曰达多(今址不详),曰永利(今桑落墅),曰脂角(即淄角)。明嘉靖二十七年《武定州志》载:洪武三年,设巡检司于清河镇。清河,原指大清河,本清水河,后设镇,即名。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洪水夺大清河道,使清水变混,即成今之黄河。乾隆五年,黄河夺取现在的河道入海之前,大清河边有一极为兴盛的码头,因河而兴,而码头所养育的市镇就取名清河镇。

 

(古清河镇驻地清河村)

周为齐国无棣境。秦属厌次县。西汉为富平县地。东汉、魏晋为厌次县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并入阳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厌次县,至唐、五代、宋、金、元为厌次县地。明初为乐安州地,宣德元年(1426年)为武定州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惠民县,至今属之。先后为八区、清河镇区、清河镇乡、清河镇。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一区。1956年,改名清河镇乡。1958年,清河镇乡改为公社。1961年,改为清河镇区。1968年,复为公社。1984年,复为清河镇乡。1995年,改为清河镇。

清河镇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的黄河北岸,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商贾重地。当时有渡口、站房,还有货场、煤场,货船云集,经济和文化都活跃。当时,该镇有十四条街,十日之内有四个集市;有大小客店35家,还有酒店、茶庄、当铺、车行等;有大小庙寺8座,庙会非常热闹。

曹瀛(1864~1947) ,字子登,原籍清河镇街,后迁居惠城古楼街。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拨贡,1910年(清宣统二年)参加举贡会考,被分发云南任知县。1913年又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曾任河南省睢县、杞县知事等职。

清河镇木版年画起源于清康熙七十二年(1712年),已有300年的全国四大木版年画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版画艺术的一枝奇葩,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北方三大木版年画。

清河镇木版年画取材广泛,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类:门画类,文的有福禄寿三星、五子登科,武的有秦琼、敬德、关公、钟馗等;喜庆吉祥类,如《同庆丰收》《天官赐福》等;民俗风情类,反映日常生活景象,如《老鼠嫁女》等;小说戏文故事类,如《打金枝》《空城计》《盗仙草》等;杂画类,有灯画、布画、花鸟字等。

 

近年来,清河镇非常重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成立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研究会”,题材上,突破传统的辟邪纳福、吉利福祥,发展出了如孙子圣迹图、36计风俗民情、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等系列年画,并多次参加在香港、上海等地举办的展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凤凰卫视进行跟踪报道。清河镇木版年画已漂洋过海,受到东南亚、欧美、日本、韩国等海外各界人士的青睐,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生    

薛家村的西路笛梆子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登殿》《铡美案》《走雪山》等70余个剧目。 作为西路梆子的一种,笛梆子的主要配乐乐器有笛子、梆子、笙、板胡等,唱腔基本上保持着旧时的原有面目,以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扬州调、高腔和唢呐二黄。主要代表作有《大登殿》、《铡美案》、《走雪山》等七十余出。

据该村笛梆子第三代传人、77岁的薛景堂老人和王秀廷老人介绍,薛家村的笛梆子是从本镇的考童王村一位叫王天堂的老艺人手中学来的。早期的艺人有徐功成、徐祥成、薛景镐、王振朋四人。当时由于社会混乱,村人们害怕子弟出去学坏,于是就组织了30多位青年后生跟随四位老艺人学戏。由此笛梆子在薛家遂成气候,逐渐发展起来。每年的农闲时节、节前节后,都要组织演出。如今,在薛家村,笛梆子艺人已传承到了第四代。

 

清河镇渡口位于清河镇南侧黄河北岸,下航1公里至南岸的高青县海里干村。黄河的渡口,古代称为“津”、“渡”。近代以来,多称为“渡口”、“摆口”。陆地上的道路走到了河边,这地方有时也称为“道口”。“道口”所在地,往往就有“渡口”。河两岸相对的两个渡口,俗称为“对口”。大的渡口在军事与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常设有官方专用的“官渡”。建国以后,国营渡口与民办渡口并存。

清河镇渡口曾是鲁西北的重要通道,前些年也曾有浮桥供行人通过。渡口兴旺时,镇子上有多种靠此生存的作坊。渡口利用自然滩地靠船,连接庆(云)淄(川)公路,是鲁北交通要津。渡口形成于清咸丰年间,一直以木船摆渡行人车辆。1952年始以木质平摆渡运汽车。1962年正式辟为公路渡口。1964年建成高、中、低三级石砌码头,长90米,坡道长160米、宽9米。1973年加高码头1.5米,成为三级码头。1954年开始使用拖轮渡运,1974年双体渡轮投入运营。1985年,有双体渡轮3艘,木质拖轮和平摆各1艘,趸船2艘。日均渡车150部,旅客2500人。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奔涌而来。当大河行至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名的险段,黄河为害曾在这里留下诸多的印证。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一个关于“小白龙”的美丽传说,便开始流传开来。

相传,白龙湾向北约1千米有一村庄,名吕家庄。庄上有一老人吕老弯。老汉种着二亩菜地聊以度日。这天,老汉家来了一青年,自称是河对岸来讨生活的,只要管饭就行,不要工钱。吕老弯便收留了他。年轻人聪明、勤快,撒种、间苗、锄草,样样精通。有一天,青年对吕老弯说:不瞒您说,我是被贬凡间的一条白龙,我在这里住了快三年,见你孤苦,便来帮你。三天后黄河将要发大水,有一条大黑龙,借着涨大水抢占我的窝,想从这里决堤入海。黑龙在天庭就作恶多端,到凡间仍不悔改,他很凶猛,到时候还得你来助我一臂之力。”吕老弯说:“我一个凡人怎么帮你?”青年人说:“你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再准备一堆砖头。看见河水翻江倒海,你就念:‘河水滚滚开了锅,黑龙要抢白龙窝,黑龙上来使砖打,白龙上来吃馍馍。’发现水中有黑东西上来,就向河水扔砖头;水里有了白东西,就向河水里扔馍馍。”老汉点点头说:“记住了。”

三天之后,天阴沉沉的,下着小雨。吕老弯蒸了两箩筐馍馍,准备了一大堆砖头,在大堤上等着。河水很大,白茫茫望不见对岸,滚滚而来的黄水直冲脚下。忽然?河水翻腾起来,紧接着波涛汹涌,便见水里一会儿浮上一个黑影,一会儿又翻上来一个白影。吕老弯赶忙念道:“河水滚滚开了锅,黑龙要抢白龙窝,黑龙上来使砖打,白龙上来吃馍馍……”一面念,一面瞅着河里的水,看见黑东西就扔砖头,看见白东西便扔馍馍。然而,三念两念,竟然念成了“白龙上来使砖打,黑龙上来吃馍馍。”这一下不得了,只听“吱”的一声怪叫,大堤突然被冲开一道口子,河水一下子涌了出来——黄河决口了!

此时的黑龙借人助威,凶猛异常,小白龙哪里抵挡得住?仓促之间,冲破了大堤。河水像猛兽下山,朝吕家庄冲去。小白龙慌了神,喊了一声:“不好!”它身子一转,在吕家庄前横躺下来。被小白龙一挡,河水向北冲去,冲出一条大深沟。吕家庄离白龙湾1公里的路程,没让洪水冲毁,直到今天,吕家庄南还有大土垒子。据说,那就是小白龙挡洪水的地方。小白龙救了吕家庄的百姓,顺大溜向北游入大海,但开口子的河段是南北河面,水流向北,小白龙游不到大海,又返回逆流而上,想再入黄河。回到决口处,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堵口子,不管投下多少东西,都被急流冲走了,怎么也堵不住。

就在这时,人群之中冲出一个穿白衣的小伙子,大声喊道:“闪开!”一个箭步,跳进豁口里,他的身子就像一堵墙,河水霎时就被堵住了。人们惊呆了,青年人说:“快向我身上压土!”人们这才清醒过来。于是含着热泪,向青年人身上压土,一筐、两筐……大堤合拢了,筑平了,沿岸的百姓得救了。可再也看不见年轻人。人们说,他就是帮吕老弯干活的那个青年人,是一条小白龙。从此,这个水湾就有了名字,叫“白龙湾”。为纪念小白龙护堤救众生的功绩,人们在堤外修了“白龙庙”,纪念小白龙。可惜的是,后来淹没在黄河的一次次洪水中。

时光流转。许多年以后,这里建成了山东黄河最早的险工。人民治黄以来,白龙湾险工由秸埽坝改建成了石坝,并加高、帮宽了黄河大堤,还在这里修建了白龙湾引黄闸,河水浇灌了沿岸的土地,粮食、棉花年年都有好收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河人的精心装扮下,白龙湾已经成为惠民县的重要旅游景点。花园式的引黄闸区清新幽雅,蜿蜒的河堤似绿色长廊秀美宜人。

 

2000年以来,白龙湾险工及其近邻堤段被惠民县纳入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近来,又被滨州市文化局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魏氏庄园相映生辉,一自然、一人文,名声相齐白龙湾传说是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见证,它与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共同丰富和组成了黄河文明,对其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惠民清河镇白龙湾这一特定地理域文化丰厚蕴含的见证。

真正见证革命历史的,在清河镇1947年7月,中共华东局和华东区机关由邓子恢、张云逸、魏文伯、舒同等带领,分别从鲁中、胶东转移到渤海区的惠民、阳信县一带。部分党政干部及野战军的兵站、医院、后勤机关、华东军政大学、荣军学校、华东解放军军官教导总队人员和部分民工、群众、部队,总计约41万人也暂时转移到渤海区黄河以北的惠民、滨县、阳信、沾化、无棣、利津、乐陵、商河、临邑等县。到了八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带领警卫排渡过黄河从惠民县清河码头上岸,来到惠民县城。

在这一时期渤海老区人民喊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那里”、“碾磨一起转,米面送前线,打到蒋介石,粮食是子弹”等口号,老区人民捐粮捐物、出人出力,军民一心共渡难关。经历过渤海修整后,我军在莱芜战役活捉李仙洲、济南战役俘虏王耀武、淮海战役生擒杜聿明,在这之后我军一路南下,解放全中国。

 

黄河北岸清河镇陈毅、粟裕过黄河旧址

杜桥村豆腐皮加工已有百年历史,精选东北上等绿色优质大豆,采用本地独有的天然纯净黄河水,经选豆、浸泡、磨浆、煮浆、点卤、泼制、压榨、揭皮、入味(调制)、摊凉等十几道传统手工工序精制而成。采用独特的传统卤艺入味(调制)工序,使产品具有天然豆香、醇香可口、口感微甜、筋道独特的卤汁风味。2011年,杜桥豆腐皮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之一。

 

(杜桥豆腐皮、豆腐干)

清河古镇因河而兴,又因河而废。现今,古埠新韵,魅力清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将新型城镇格局打造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镇。(滨州市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