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2

12/01

09:48:1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黄河口地名文化及创新传播策略探析

庞小峰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摘要:黄河入海,河海交汇,形成了黄河口独特的地理风貌,也造就了黄河口特有的地名文化,黄河口地名反映了这里的地理风貌、移民生活、经济形态和民俗故事,蕴含着黄河口文化的“根”与“魂”,彰显着黄河口居民的“情”与“梦”。挖掘和传承黄河口地名文化,对于凝聚共识、聚合当地人心,弘扬优秀地名文脉,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斗力量,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意义重大。需要通过加强黄河口地名文化的挖掘力度、促进地名文化成果转换、创新数字传播、营造浓厚的传播氛围、做大地名文化溢出效应等措施,创新传播策略,让地名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关键词:黄河口;地名文化;传播策略

地名既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包含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要素,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是记录人类历史的活化石。黄河口地名与当地的地理风貌密不可分,蕴含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展现着东营的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是祖祖辈辈东营人的精神气质。挖掘传播黄河口地名文化,对于凝聚共识、聚合当地人心,弘扬优秀地名文脉,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斗力量,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黄河口地名体现的典型文化的基础上,探索黄河口地名文化的传播策略,以展现黄河口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升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意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让地名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一、黄河口地名的文化内涵 

(一)地名与地理风貌

黄河下游有多条支流入海,河尾时有摆动,素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称,黄河入海口是近百年来黄河摆动而形成的退海新生土地,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很多地名与此有关。如“孤岛”,因诞生之初曾与原陆地相分而得名;西滩、南西滩、东西滩村因在黄河滩涂的不同位置而命名;海中沙洲,俗称为“坨”,河口区的小坨村、坨子村、刘坨村、李坨村,垦利区的坨东、坨西、坨南因此命名;双河、现河村都是由于村址在黄河故道与黄河之间而得名,两河交汇,形若一嘴,如赵嘴东、赵嘴西、朱嘴等村;带有“台”“坝”的村子,如老台子、新台子、北坝头、东坝等村显示了村民在黄水泛滥后寻高处而居的情况。

还有许多与“海”、“沧”相关的地名,如广饶县的李沧村、刘沧村,皆因海水大沸,李氏、刘氏迁居于沧海浪头所止之处,故以此命名;利津县刁口海铺,因在刁口河入海口,这里鱼类丰富,形成巨大的海产品交易地,故称“刁口海铺”;“渔洼”、“北渔洼”是因为黄河泛滥冲刷出大水洼,滋生淡水鱼类而得名。而宁海村,因建村时处黄河三角洲的顶端,取名“凝海”,后来逐渐演变为“宁海”,这反映了当地居民期盼海洋安宁,以及他们靠海谋生的生活图景。

黄河入海口有丰富且颇具特色的植被,地名中带“草”、“洼”等字的较多。柽柳俗称红荆条(也称三春柳、赤柳、 红柳、 观音柳)耐早涝、耐贫瘠、耐盐碱、在当地长得十分茂盛。垦利的荆岭村,因建村于茂盛野生植物红荆条的长坝土岭附近而得名。清末民初时,利津垦利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荒草大洼,没有村庄,人们会结伴去放牲口,时间长了,为方便交流,人们会以姓氏对草场进行区分,草场地、草洼子、 割草窝、牛家草场、张家草场、董家草场等村名与此有关。

(二)地名与移民文化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渤海,又多次改道、决口,冲击出了大片土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移民,自明初以来,有三次大的移民迁移高潮,既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入海口移民文化,这在地名中也有很深的烙印。

黄河入海口有很多带数字的村名,这和当时的移民垦荒编制和土地分配直接相关,如一村、二村、三村、五村、六村、十七村、二十村等,1935年山东鄄城段黄河决口,数万名灾民流离失所,省政府组织四千多灾民迁入今永安镇附近,当时200人编为一组,每组分到一块荒地,开垦建村,村名就以数字命名。村名如十八户、三十八户、六十户、九十六户等,是以建村时的户数来命名的;头段、二段、东三段、西三段、四段,是由分配土地时分在哪一段上而得名;六百步、一千二,是以所得土地的长度而命名;五顷、六顷、七顷、余丈村、四扣村、六扣村,是以所得土地的面积命名。除了带数字的地名,也有带“屋子”“窝棚”的地名,如南王屋,张家屋子、肥城屋子、寿光屋子、崔家窝棚等,这是因为迁入灾民只能搭建一些简陋的住处,反映了当时移民生活的艰辛。

永安镇的地名改变也和移民垦荒息息相关,原名“桃花园子”是“逃荒园子”的美称,最初和灾民自发的迁入有关;1935年,鲁西移民编组垦荒,处于第八组,永安镇又俗称“八大组”;随后,为鼓励剿匪退伍的“功劳兵”在此永远安居,改名“永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有名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垦区延安”。

(三)地名与经济形态

黄河口自古以来有着繁荣的制盐业。制盐业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就霸业的重要经济支撑。广饶县河利津县有不少带有“灶”“滩”“盐”“坨”等字的村名。早期制盐的主要方式是立灶煮盐(熬盐) ,以此为生计的人家被称为“灶户”,故产生了许多以“灶(皂) ”字为名的村庄,例如,灶户王、皂李庄、谢家灶、孔家灶、荆家灶、灶户刘家等。后来,平滩晒盐取代煮盐,故又出现许多以“滩”字为名的村庄,如近滩、虎滩嘴、曹家大滩、北扈家滩都是以而得名。制盐也需要堆积(坨)屯放,在这种地方建的村如如盐窝、盐垛、坨上等。而金盆地、斗滩(年进斗金的晒盐场)等村反映了制盐给村名带来的丰厚收入和美好寓意。

黄河口地名也反映出其他经济形态和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广饶县红盆村是以烧制红盆为业而得名,刁炉、灰堆铁匠李、生金李等村,都是以打铁为业而得名,足见手工业的兴盛。黄河口也有不少带“集”“店”的地名,如刘集、延集、辛集、董集、耿集、 孟集。“集”是指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而“店”多是因为某地开过一家远近闻名的商店,如淄河店、宋店、店子村、中古店、黄店等。银匠王、打渔张、弓手刘、高卜纸、簸箕刘等,就是因为村人以做银匠、打渔、生产草纸、制作弓箭、编制簸箕为业而得名。而豆腐巷子、簸箕刘家、炊帚王家、油坊许家、菜园、枣园、船王、碾李等村名都反映出居民的多种谋生手段。书房刘村和书本李村则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地名与故事传说

黄河口有与唐太宗东征高丽有关的地名。如“望参”、“王署埠”。利津县明集乡有“南望参”、“北望参”村名,相传唐太宗亲征高丽时,曾率部夜行至此迷路,有村民指点其队伍望天上“参星”而辨明了方向,故称“望参村”;广饶丁庄有一村名为“王署埠”,据说唐太宗军队宿营此地, 因遍地盐碱,水又咸又涩,无法饮用,军队陷于绝境之中。正当唐太宗一愁莫展之时,其座骑乌雅马用蹄刨地,并引颈高叫,众人发现马蹄下被刨出一坑,内有一泉,甜水涌出,全军将士绝路逢生。唐太宗领部队在此筑土埠建宫殿王署,为唐王行宫,后人俗称此地为王署埠。该村附近有一甜水泉井,取名“ 跑马泉” 。

利津县王庄乡的“东双井”、“西双井”村名来自垦荒户挖井的传说。据说河北省逃荒来利津的垦荒户赵氏老汉为解决饮水问题,带领全家在开荒地里挖水井,一连挖了十口,冒出来的全是苦咸水,全家大失所望,有一天夜里,赵老汉在梦中听到一白胡子老者告诉他“此处乃双并之地,东边为咸水井,西边为甜水井,你只在东边挖怎么挖到甜水呢”老汉醒来,立即召集家人到西边挖,果然挖出了甜水,为纪念赵老汉挖井之事,后人把村名叫做“双井村”。

     二、黄河口地名文化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加强黄河口地名文化普查和挖掘力度

东营市民政局等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黄河口地名文化的系统普查和地名文化资源的整合挖掘力度,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为地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市县区民政局结合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充分利用地方志,结合近年村落、街道、景区、小区等变化,全面清查黄河口地区地名文化情况,详细收集地名历史沿革、来历含义等文化属性,对于新增地名,及时完善,对于消失的地名,尤其是有文化底蕴的地名,做好重新启用专门名单。二是设立历史地名遗产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并做好地名地址库的录入与维护工作,完善民政局相关网站、百度搜索等地名文化信息,推动地名规范化建设,促进地名的共享和传播。三是开展地名文化相关课题研究,社科联等部门充分利用智库专家和社科研究者加强地名文化多视角多维度的挖掘研究。

(二)促进黄河口地名文化资源的成果转换

   在系统梳理完善和挖掘黄河口地名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地名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的转换。一是可以根据黄河口地名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类型,编撰黄河口地名文化故事系列丛书;二是精心挑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拍成视频,编成歌曲和民谣,讲好黄河口地名故事;三是建立黄河口地名文化展示馆,通过图文并茂、辅以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促进黄河口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是建立地名文化传播平台,多角度系统的传播地名文化。

(三)创新黄河口地名文化资源的数字传播

   新时代要让地名文化插上数字化翅膀,助力地名文化的传播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在具有深厚地名文化内涵的村居、景区、街道、公园、建筑等设立地名文化二维码,通过扫码,即可阅读或收听相应的地名故事,让广大市民关注、了解和弘扬地名文化。二是发挥全媒体的优势,通过各种公众号图文推送地名文化故事,系统介绍黄河口地名文化故事,并以竞赛答题等方式巧妙与观众互动,引发兴趣,提升传播效果;通过短视频将地名文化故事在各视频号、各种视频平台如抖音、B站、小红书、微信号等发布;通过全媒体合作,设置话题,加强对相关活动的持续报道、采访等,提升参与度,形成热门话题。

(四)营造黄河口地名文化宣传的良好环境

黄河口地名文化宣传,需要相关部门规划发力,也需要上下联动,广泛发动民众力量,营造地名文化宣传的良好环境。一是开展地名文化征文、最美地名故事、地名答题竞赛以及微视频征集等活动,通过各县区镇村、政府部门、大中小学等各渠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以及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优势,提高征文及比赛的知名度和参与度,挖掘地名文化、传播地名知识,增加趣味互动。二是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地名文化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学生对地名文化的意识,厚植青年一代爱家乡的情怀。三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如村居活动中心、大型公园等设置地名文化专题宣传栏,也可以联合本地餐馆,在人流较大公共场所,增设地名喷画、地名来历介绍、地名文化小知识推广等地名文化元素,让广大市民在休闲的环境中接受地名文化的熏陶。

(五)做大黄河口地名文化溢出效应

挖掘地名文化融入旅游业的多种路径,让地名文化有利可图才能更好保护和弘扬其文化。一是让地名上网,定期更新百度高德等地图上的地名,提高广大果农、菜农、民宿等商户的地名上网意识,让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宣传和振兴;二是将旅游开发与地名文化相结合,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复原古景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在盐文化浓厚的地区开展制盐、盐产品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挖掘与盐相关产品销售和文创产品开发,创造经济价值。在原手工业比较集中、发展较好的村落开展各种手工制作体验活动,在沉浸式旅游体验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的收益。三是将地名文化融入景区、地名故事融入导游生动解说之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大开发地名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将有趣的、有故事的地名用不同字体撰写在T 恤衫防晒帽上,把一些重要地名的建筑载体做成手办,可以把地名特色景区场馆绘制在手机壳、小挂件上等等,让游客在物质和文化两个维度都有收获。四是将地理标识融入产品品牌,打造与黄河口地名有关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并适时融入地名故事,产品吃出文化味,文化随着产品走,将地名故事和相关产品有机融合起来,以地名文化之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内涵发展。

总之,黄河口地名不是一个个干瘪的词语,它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和深邃悠远的人文精神,反映了黄河口的地理风貌、经济形态、移民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黄河口地名文化是一座宝藏,还有待深入挖掘和开采,创新传播策略,让地名文化融入当地旅游业和文创产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黎科.浙江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宁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3):85-89.

[2]宋佳.黄河入海口文化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1):44-48.

[3]杨秋泽.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45-49.

[4]东营市政协学习室.地名溯源: 黄河三角洲( 东营) 地名的历史形成与民间传说集萃[M].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115-116.

[5]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M.北京: 中华书局,1995: 62

[6]中共利津县委党史研究室. 利津县史[M].济南: 齐鲁书社,2002: 2

 

作者介绍:(庞小峰,女,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

联系电话:18554660098

邮箱:747636496@qq.com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