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2

12/01

09:44: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东营市地名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应用

姜甜华

摘要:地名作为社会基础地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型教育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人民创造和积累了深厚、优秀的地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黄河口地名,既是东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地标符号,又是东营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因此,黄河口地名文化应当在本土的学校教育中进行常态化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东营市;地名文化;教育资源;地方课程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名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或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其不仅传达着重要的地理信息,也承载着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常见于各种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之中。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人民创造和积累了深厚、优秀的地名文化。不同时期保留下来的黄河口地名,既是东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地标符号,又是东营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地名,反映当地的地貌、民族风情等,从中表现出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自然的祈盼、未来的希望。可以说,地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一、黄河口地名文化的教育价值

土耳其诗人纳奇姆·希克梅特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最难忘,一是母亲的面孔,一是家园的面孔。”但是现实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懂家乡文化,甚至出现“文化断裂”现象。地名文化的教育应用则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黄河口地名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补充人文地理知识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有丰富的鸟类和植物资源和特殊的水土特征,地名最能反映该区域的地理风貌。因此,学习地名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东营市的自然地理知识,还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东营地区与“海”有关的地名非常多,村名中出现“海”、“渔”、“港”、“沟”、“盐”、“灶”、“皂”、“墩”、“坨”、“滩”、“码头”、“沧”等字,一般与海洋有关。如河口区的小坨村、坨子村、刘坨村、李坨村,垦利区的坨东、坨西、坨南三个村子,都是源于地貌。“坨”是高地的意思,其本义是“海中沙洲”。再如垦利区原有个宁海村,建村时因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顶端,取名“凝海”,后来逐渐演变为“宁海”,有祈盼临海安宁之意。广饶县的李沧村、刘沧村,皆因海水大沸,李氏、刘氏迁居于沧海浪头所止之处,故以此命名。这些地名,向我们展示了黄河入海口居民期盼海洋安宁的心理。此外,东营的地名,很多与黄河的变迁、黄河的治理也有密切的关系,如西滩、南西滩、东西滩等,这些村庄很多是由于黄河淤漫而形成。

东营特殊的水土特征也对村庄的命名产生了影响。东营有大片盐碱地,地下水苦咸,故出现了许多以“井”字命名的村庄,如甜水井、耿井、南井、鲍井。这些村庄多是因打出了“甜水井”而得名,可见这里的民众对甘甜的饮用水的渴望。

黄河三角洲有丰富的鸟类和植物资源,这在村庄的名字里也能略窥一二。如李鹊村、杨柳村、榆林村、永林村、兴林村、盛林村,从这些村庄的名字里,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黄河三角洲到处是树、遍地是林的繁盛景象。

(二)提升区域历史素养

地名往往蕴含着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因此,通过学习地名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历史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地名文化教学了解移民、分布的历史。近代以来黄河运动频繁,携沙造陆,每年生成大片新土地,黄河口一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宽乡”,无数流民来到这里垦殖、拓荒。历史上,黄河口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一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统治者有组织地从陕西、山西一带向黄河口移民,并以山西洪洞县、直隶枣强县为集散地。二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黄河口实行军事屯垦,后又从鲁西南地区迁来大批移民。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军垦、农垦和石油开发,又有一大批建设者来到东营定居。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中以明代移民影响最大,黄河口的村庄很多都是那时形成的。移民既造成文化传播,又造成文化交流。这些文化传播、交流的痕迹通过流传下来的地名得以反映。因此,移民者的姓氏、职业,就成了村庄的命名的主要依据。如宋店、油郭村、打渔张、孙路村、兰赵村、姜王村、贾刘村、武王村等。

(三)了解区域社会政治变迁

历史上地名改变多数是因为政治变迁,尤其是王朝更迭和制度变迁。因此,可以通过地名学习我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常识。东营有些村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广饶花官乡有“西桓台”“东桓台”二村,村名与齐桓公在此地的“柏寝台”有关。相传此台是齐国都临淄时,齐桓公为会盟诸侯所建立。明洪武年间,秦姓、张姓由直隶枣强迁于此地,村名取齐桓公的“桓”字,取柏寝台的“台”字,并以方位区别,故名东、西桓台。当然,这并非孤例。利津县明集乡有个“望参门村”,传说唐太宗征高丽,路经此地,三军宵迷,望参而行,得地名望参门,后来划分为五个行政村。东营区龙居镇有个龙居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做将领时曾东征于此,后来他做了皇帝,这里的地名就改为龙居。地名文化除了包括历史、政治知识,还包括了军事知识。黄河口一带自古就是屯兵重地,因此东营市的村名中,许多带有“营”“寨”“屯”字样的地名,这些地名大多出现在沿海边防要塞和屯垦地区。如广饶县军屯村是因为明朝徐达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再如成寨村、寨王村、张寨村、崔寨村等。

(四)扩展区域文化常识

不同地区的地名有各自不同的构成与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底蕴,经年累月沉淀后,成为区域文化常识。东营市的地名文化中主要反映的是古老的宗教文化。例如,许多村庄是以“寺”或“庙”来命名的,这些大多是明代起就已经建立的古村,一般是因为寺庙雄伟壮观和传说而得名。广饶县的娘娘庙,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立,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五有盛大的香火会,远近闻名,遂将村子命名为娘娘庙;双庙村,则是因为村中盖起两座庙——关帝庙、观音庙而得名;吴家庙村,是因吴姓迁此立村,村址处南海大士庙旁而得名。从这些村名可以略窥早期黄河口的宗教信仰情况,佛、道两教皆有,“观音娘娘”“玉皇大帝”的信仰十分普遍,观音庙、娘娘庙、玉皇庙之类的村名较多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信仰并没有在村名中留下痕迹。此外,由于依海傍河,饱尝水患之苦,也有不少供奉龙王、且以龙王庙命名的村子。

二、黄河口地名文化的教育应用

(一)作为综合型教育资源

地名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构成本身所包括的符号要素、语言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与所承载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民族心理、历史紧密相连,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为一体,这涵盖了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符号四个方面。因此,地名文化本身具有的兼容性特征与教育的“文化整合”过程高度契合。这样的契合度使得地名文化在教育的应用中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与校本课程资源具有的多样性特征相契合。如东营市的地名呈现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不仅反映自然地理特征,还反映古代民流向、屯军驻守,更反映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内外政策等内容。因此,地名教学可以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相关脉络中进行。通过场所性学习,地名文化可以根据需要融合使用、适当组合、综合多种教学模式。

(二)作为地方课程教育资源

地名作为东营这座城市的典型标识,不仅体现了东营本地的地域特色,也是传承弘扬保护黄河地名文化,推进东营地名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地名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挖掘地方课程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促进地方和国家课程深度融合,做到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形成体系完成、管理完善的地方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

(三)作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地名具有重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功能,地名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地区的一切知识,在东营有丰富的鸟类和自然景观,还有历史长河世事变迁。学习地名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使学生从热爱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语

总之,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标志。东营市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它是黄河口历史生动的注脚,是这片土地耀眼的文化符号,地名文化与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和宣传,在教育中系统应用地名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坚定东营人民对东营地域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东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应当进行常态化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2

2]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6

3]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9

4]谷川彰英,方明生,沈晓敏.地名教材的价值及其教学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1):4145

5]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Z].联合国出版物,2007:31

6]马小佳.东营市聚落地名文化分析[J].中国地名,20145657

7]柳拯,袁祥.地名的故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8]杨莉莉.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1):3638

(作者:姜甜华;联系电话:13964031950;邮箱:1440362262@qq.com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