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事业单位风采
滨州市走好“一二三四步”
打造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
发布日期: 2022- 11- 24 09: 40

近年来,滨州市民政局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建设,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建立两项标准、抓好三个重点、完善四级体系,以点带面、市县联动,聚焦资源共享、联动协同,找出全方位发展公约数,下好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画好全市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以点带面,打造一个中心

将市救助管理站打造成业务中心。滨州市民政局强化组织架构,印发《关于成立滨州市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构建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站,8个县(区)救助管理站为“卫星站”的救助管理新格局;成立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救助管理站,承担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强化运行机制,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通过组织各县(区)座谈交流,开展业务检查督导、突发事件及时介入等方式,帮助县(区)救助管理站规范业务管理,解决工作难题,提升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的业务水平。

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滨州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救助管理创新专项行动,探索“四步寻亲工作法”“社会化寻亲”工作理念、“2+4+4”源头治理工作模式等。市救助管理站率先垂范,各县(区)救助管理站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志愿者+救助”“社工+救助”的工作模式,打开了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创新争先的新局面。

规范引领,建立两项标准

制定完成救助管理标准化工作手册。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牵头,各县(区)救助管理站积极参与,制定《滨州市救助管理标准化工作手册》,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真正实现全市“一盘棋”,为救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申报区域救助管理体系建设省级标准。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将近年来区域中心站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从区域性管理网络建设、服务内容、运行管理、监督评价等四个维度起草《区域救助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规范》省级标准,并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立项。同时积极引入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专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目前已起草完成初稿,并通过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初审。

破解难题,抓好三个重点

抓源头治理。按照“市级开展专业评估,县(区)落实属地责任”的工作思路,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与县(区)联动,从根源上解决反复流浪难题。将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分为低、中、高三种风险等级,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组织连续三年对2015年以来返乡的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开展逐一入户走访评估,形成了专业的评估报告并将相关情况反馈各县(区)民政部门,加强跟踪督导。各县(区)民政部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返乡人员落实救助政策,并在特殊天气情况下对中、高风险流浪乞讨人员加强入户走访,提供救助物资,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益,有效解决反复流浪的问题。通过上下联动、统筹施策,全市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比例由2019年的20%下降到2021年的10%,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同期减少70%,成效显著。

抓寻亲安置。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成立的寻亲工作专项小组,打造“灯塔寻亲工作室”,集中对全市范围内的滞留人员开展寻亲。2017年至今,已帮助20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与家人团聚,其中包括协助各县(区)救助管理站查明50余名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大大缓解了县(区)救助管理站的管理压力。通过强化寻亲和畅通安置渠道,实现了临时救助与长期保障的有效衔接。

抓宣传引导。2015年起,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着手打造“社会暖灯”服务品牌,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优势,积极将救助案例、救助经验纳入其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向公众讲述救助管理工作中的感人案例,传递“社会暖灯需要全社会点燃”的理念,得到了公众的一致认可。2021年,根据滨州市救助案例改编的全国首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主题电影《归路》拍摄上映,进一步提升了滨州救助管理品牌。

上下贯通,完善四级体系

强化领导,压实责任。滨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四级救助管理网络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明确了市救助管理站、县(区)救助管理站、乡镇(街道)和村(居)救助点的工作职责,共同做好属地范围内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和临时性救助照料工作以及做好返乡受助人员的源头治理工作。

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为加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滨州市民政局将救助管理联络员覆盖到村级,并跟随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做到上下对接,协同配合。市救助管理站牵头积极与全市范围内的志愿公益组织对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形成救助管理合力,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效率,确保极端天气情况下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