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发布日期:2022-11-14
突出“强基提质”,三级联动“筑大爱”
把未成年人保护作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着力建机制、强阵地、提素质,形成组织有力、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一是构建“三级联动”领导机制。将未保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三重工作”挂图作战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高规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42个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15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议事协调、个案会商、服务转介等制度,构建了上下协同、条块结合、三级联动的未保工作体系。
二是夯实“三级平台”服务阵地。县级层面按照“1+N”思路,高标准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1处、各类素质教育基地10处。乡镇(街道)层面按照“三站合一”思路,推进社会救助站、社工服务站与未保工作站阵地融合、力量整合、资源共享。村(社区)层面探索“社区+未保”“养老+未保”等多种模式,建设村级“儿童之家”42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阵地。
三是提升“三支队伍”服务能力。坚持选优配强、属地管理原则,配备县级专职工作人员10人、镇级儿童督导员15人、村级儿童主任540人,健全了未保工作队伍。开展儿童主任“三亮三学三做”赋能行动,每年开展一次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轮训,实行初任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制度,举办全县儿童主任集体宣誓仪式,逐一签订承诺书,累计开展了赋能培训21次,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组建“汶暖童心、为爱护航”未保工作讲师团,积极培育本土儿童类社会组织,开展针对性、定向式培训,不断提升未保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注重“数字赋能”,搭建未保“云平台”
围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搭建了便捷、高效、精准的县域未成年人保护智慧云平台系统,积极探索“智慧未保”新模式。
一是智慧网络“全覆盖”。推动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汶诉即办等平台对接,让群众无限参与、让数据充分跑路、让服务全程公开。群众通过云平台手机APP、PC端或小程序,随时随地提建议、讲诉求、找服务,实现群众线上点单、干部线下服务。
二是线上线下“双联动”。探索实行“云平台+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群众线上提诉求,干部线下解难题。“智慧未保”平台明确专职管理员,加强“线上”信息收集,对群众提出的诉求1小时受理转办、15日内办结,逾期平台自动警示督办。建立县乡村三级“线下”服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了15个大网格和540个小网格,充实镇街和村居未保网格员队伍,扎实开展各类未保关爱服务活动,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精准度、时效度。
三是未保管理“更贴心”。未保智慧云平台运行以来,精准服务16.85万未成年人,办理各类诉求和服务事项2000余件次,其中政策咨询类1400余件、工作建议类500余件、权益维护类100余件,受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了100%,成为连民心、转作风、提效能、晒实绩的“大舞台”,架起了护童成长的“连心桥”。
坚持“儿童优先”,精准发力“聚暖流”
认真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紧紧抓住宣传、资金、帮扶等关键环节,创新完善常态长效机制,精准落实各项关爱举措。
一是广泛开展未保宣传。通过开展未保宣传月、未保法知识竞赛、“最美儿童主任”评选等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政策宣讲进村(社区)、进校园60余场次,评选表彰“最美”“优秀”儿童主任50名,营造了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未保经费保障。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通过社会募捐等多元化渠道募集资金,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救助帮扶各类困难儿童5000人次,改造“希望小屋”84个,开展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治疗1100余人次,让困难儿童和家庭收获幸福、点亮希望。
三是创新帮扶工作模式。建立了孤困儿童“1+1+2+N”精准结对帮扶制度,即1名帮扶对象,由1个单位牵头负责,明确专业社工、青年志愿者2名靠上帮扶,再发动N名社会爱心人士、包驻村干部、帮扶对象班级教师多方共管。采取儿童主任入户排查、行业部门数据比对、线上线下宣传引导“三个一批”方式,变被动申请为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即时帮扶。
构建“全维屏障”,凝聚合力“暖童心”
树牢未保“一盘棋”思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司法全方位衔接、全链条协同、全维度保护的良性机制。
一是亲情守护“传家风”。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展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组织开展亲职教育、家校座谈会900余场,引导正确履行监护权,传承发扬孝悌、友善、文明的家风家教,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是学校呵护“搭平台”。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措施和学生教育资助政策,投资1亿余元建设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教育基地、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等设施,为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三是社会保护“汇暖流”。积极培育孵化义工联合会、汶上爱心联盟协会、蓝雅心理学会、安泰技术学校等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累计孵化儿童类社会组织6家,其中专业组织1家。开设“雷锋讲堂”,每年开展辅导100多场、受益儿童2000多人次。
四是网络传播“正能量”。加大网络乱象整治和执法巡查力度,检查各类网络平台41家次,净化了网络环境。拍摄“五防”教育宣传微视频60余期,在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平均点击量超过2000次。五是司法保障“筑屏障”。依托县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审理未成年人案件25件,有效维护青少年法律权益。建设法治长廊、法德公园505处,让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投资1000万元建成山东济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65场次,受益26800人次。推动法律救助下沉一线、提前介入,落实强制报告制度,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筑牢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