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拥有76公里黄河流长和全省最大的黄河滩的区位优势,具有“黄河入鲁第一乡”“黄河入鲁第一村”等优质地名资源。2022年,做为山东省乡村地名管理工作试点县,东明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将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乡村地名融入滩区村庄迁建中,将保护黄河地名文化融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中,推动形成了“我是黄河人,黄河在我心”的新理念。主要做法是:
一是保护一批老地名,加强黄河文化传承。注重保留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村落、村名,保留王高寨、辛庄、老君堂、马集、双堌堆、东黑岗、焦园、长兴集、黄夹堤、竹林、杈行许庄、朱口、尚庄、王店等多处黄河滩区老地名,全面提升滩区历史文化品位。
二是培植一批新地名,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融入到新生地名命名和滩区搬迁的村庄更名中,推动黄河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村对应,如梦圆新村、鲲鹏新村、水岸家园新村、雨露新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融为一体。
三是规范一批古村碑,留住黄河乡村记忆。东明县民政局出资为黄河滩区24个迁建村台设置突出黄河流域文化特色的村牌,同时为黄河滩区迁建村台的148个迁建自然村统一设立了村碑,碑文镌刻村名和该村历史沿革,彰显东明黄河流域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乡村文化,展示黄河滩区群众独特精神标识,全面提升了乡村地名命名、地名标志设置规范化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东明县的文化底蕴和乡村地名管理水平。
四是打造一批地名景观,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在东明县文化馆多个展厅内设置专业地名历史文化专区,为来访群众讲述东明县相关村庄的建置沿革、村庄来历、古今人物、传说典故等内容,最大程度提升地名文化知晓度;在东明县地标建筑东明湖公园内,重点展现神武飞燕、承恩烟柳、夕照晚钟、北城归骑等12处东明传统地名景观;制作了14个乡镇(街道)政府驻地路牌,为14个乡镇(街道)政府驻地打造地名文化墙,以《东明县地名志》为依据,通过建置沿革、地名概述、道路街巷、交通运输、历史地名、大事记、地名文化等栏目,将东明县具有历史意义和特色的地名文化故事以图画+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
五是宣传一批地名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与东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探索“微电影”等新型地名黄河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新方式,拍摄“黄河入鲁第一村斜辛庄”、“红色堡垒王高寨”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乡村宣传片,传承、弘扬红色地名历史文化;同时,印刷、散发宣传彩页,利用抖音短视频、文化公众号等多种载体形成了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工作新格局,推动东明乡村地名文化宣传走深走实。目前,在东明县,产生了广泛的黄河地名文化效应,“我是黄河人,黄河在我心中”的黄河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菏泽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