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基层信息
东营市利津县:智慧平台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2- 10- 28 17: 04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通过搭建救助平台、完善救助机制、拓展救助成果等方式,实现社会救助一网通办、一件事一站办,在解决县级社会救助资源分散、救助效率不高问题方面趟出了路子,2019年9月在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20年、2021年先后获评“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建设”、“社会救助体系改革”两项省级试点。

一、坚持“承接+创新”,创设多源汇集的社会救助系统。在全面承接“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功能的基础上,聘请负责山东省救助平台研发设计的北明软件公司开发利津县智慧大救助平台,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数据共享。一是整合数据资源。整合民政、教育、卫健、医保、应急、司法、人社、住建、工会、残联、团委、妇联等12个部门43项业务40余万条资源数据,为各单位分配了登录账号。申请救助可通过县乡两级救助大厅上传全县智慧大救助平台,也可由群众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救助e点通”直接申请,平台根据业务类型及困难类型进行分办转办,工作人员在后台限期办理,实现“一次申请”“一次多办”“一次办好”。2019年平台启用以来,协同办理救助事项2043件。二是增设便民功能。在省救助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结合基层实际,新增三项功能。第一,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与省市救助平台实现数据联通,动态监测纳入平台管理的30713名保障对象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状态发生较大变动时,系统自动发送预警提示,由工作人员入户核实。第二,数智云算。申请救助时,平台根据群众人口、残疾、就业、土地、救助记录、入户调查信息等信息,自动评估困难程度,自行判断是否符合救助事项以及标准,极大提高了救助效率。第三,电子低保证照。借鉴电子驾驶证做法,向省大数据局申请电子印章权限,为每个低保对象形成一个县内通用的电子低保二维码,让困难群众方便身份验证,推动各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合救助。三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依托利津县智慧大救助平台,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对镇村社会救助考核办法,形成县乡村齐抓共管智慧救助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线上+线下”,提供高效便捷的分层救助服务。线上方面,研发与县智慧大救助平台数据连通的微信小程序“救助e点通”,设置“我要申请”“我要咨询”2个主栏目和掌上公示、政策速递、服务指南3个子栏目,群众在手机上就能了解、咨询和申请救助。推出幸福清单,设置幸福码和政策码,通过扫码就能及时了解低保、临时救助、孤困儿童、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等社会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物品发放情况,让群众对救助政策、资金发放情况明明白白,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线下方面:一是实施社会救助“荧(营)光行·凤凰情”项目。依托社会救助工作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由709名网格员、23名社会工作者和7924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提供帮包联系、主动发现、政策宣传、资源链接、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调查研究等 8 项服务,建立现场打卡、上传平台服务照片、上门帮办代办等制度。去年以来,全县购买社会服务300多万元,受益困难群众18898人次。二是搭建公益对接平台。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统筹多方力量,打包发布物质帮扶、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多项资源,通过供需搭桥、政社携手、科学调度,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救助。低收入群众可通过“救助e点通”发布心愿,经过所属乡镇(街道)核实审核后展示给社会公众、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心愿认领,通过平台架起爱心桥梁,对于心愿认领人不便现场送达的物资,经过授权后可由爱心志愿服务人员代为送达。三是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出台低保办理“绿色通道” 实施细则、“救急难”工作方案,为急难险重的困难群众开通“绿色通道”,对申请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因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重大变故、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极度恶化,并符合户籍要求、家庭收入、家庭财产认定低保对象的3个基本条件的家庭,实行上门服务,做到即报即批。截止目前,“绿色通道”受益困难群众43人次。

三、坚持“模块+模型”,让社会救助插上“智慧”翅膀。一是建立致困关键性指标数据模块。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对全县在保对象和困难群众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低收入人口和低保对象数据库,以致困关键性指标数据建模,形成一户一档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全景画像,系统自动推送困难救助指数排名前5%的居民家庭和通过云计算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2倍的居民家庭到12个救助部门,救助部门核实困难家庭的困难情况后,结合本部门救助政策,第一时间实施救助帮扶。二是建立“低保相似度”研判模型。在全国首创“低保相似度”研判模型,建立全县社会救助数据资源目录,以50余种家庭信息为蓝本建立数据评估模型,按照家庭人口、身体状况、家庭收入支出等方面进行综合认定,对相似度高于60%的困难群众分为A、B、C、D四类,根据申请人家庭可支配收入、刚性支出、劳动条件等因素划分A1、A2、B1、B2、C、D等6个等级。对A1 、A2 、B1 、B2 等级的低保对象,分别按照其家庭基础低保金补差 100%、90%、 80%、70%执行;对C等级低保对象,其低保保障补助金额不超过低保标准的 60%、不低于20%;对符合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的D 等级低保家庭户,在实施农村低保救助基础上,为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家庭增加 5%,对只要一个女孩的家庭增加10%。目前,629户、865人比照相似度模型实行分类施保,今年累计发放救助金额389.66万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