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发布日期:2021-09-08 16:20 来源:民政厅机关党委
字号:

第八理论学习小组     袁媛

 

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牢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今天我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的故事。

旧社会的“清道夫”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出生于湖溆浦县一个商人家庭。在青少年时代,她就已经深受爱国民主思想影响,产生了追求新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立志要做“旧社会的‘清道夫’”。

向警予8岁时,在思想开明的父亲支持下入校读书,是当时整个溆浦县第一个读书的女孩子。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崇拜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向警予的大哥向先钺曾留学日本,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在他的影响下,向警予开始阅读《民报》《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爱国思想渐渐产生。1911年,向警予考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翌年,转学到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4年秋,又转学到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主办的周南女校,并改名为向警予。“警予”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上学期间,她关心国事,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她和长沙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演讲,以期唤起同胞们救国救民的热情。

1916年夏,从周南女校毕业的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乡创办了溆浦女校,并自任校长。她提倡半工半读,倡导男女同校,反对女子缠足等陈规陋习。在任校长期间,向警予为了募集修建学堂的经费,四处奔走。当地军阀周则范,看上了这个性格倔强、满怀激情的女子,想娶她做二房姨太太。可是,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坚决反对。她只身闯进周公馆,发誓“以身许国,终身不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向警予不慕封建军阀的权势,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在个人婚姻问题上独立自主,实为时代女性之典范!

为追求革命理想,向警予于1919年12月下旬,与蔡和森、蔡畅等同船赴法,决心“求得真理,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到法国后,她与志同道合的蔡和森自由恋爱,结为“向蔡同盟”

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在法期间,向警予发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实践,从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地支持蔡和森的建党主张,积极参与建党工作。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时,称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模范的妇女领袖

1922年,向警予回到国内,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她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

1924年6月,向警予直接领导上海丝厂1.5万多名女工举行罢工斗争。9月,又领导了南洋烟厂7000多名工人的大罢工。罢工,提高了广大劳动妇女的觉悟,开启了中国真正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她和一批优秀女共产党员的努力,至1927年初,与之有联系的妇女组织达62个,有组织的女工达35万、农妇约15万、女学生及其他妇女达60余万。正如蔡畅所说:“在向警予从事妇女工作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妇女运动组织。”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赞誉她为“模范妇女领袖”。

壮烈牺牲

1925年10月,向警予受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多次劝向警予离开武汉,她说:“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重要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了,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绝不能离开!”

1928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化名易夏氏的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向警予用了3次大刑,却没有得到一点口供,无计可施的敌人决定对向警予下毒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将她押赴刑场。面对沿途的群众,向警予高唱《国际歌》,并用激昂的声音表达心声:“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革命者是杀不完的,反动派的日子不会太长了!”残暴的敌人对她拳打脚踢,并用石子塞进她的口中,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但她始终高昂头颅,用力吐出口中的石子,奋力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警予在广大群众面前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慷慨从容就义,年仅33岁。

诚然,革命烈士向警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