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

发布时间:2021-08-18 10:05:00 来源: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位于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老官王村,在这里曾经诞生一支从中国最东部打到最西部的神勇部队,是渤海铁流万里西征的光辉起点。

1946年秋天,在国共两党两军生死大决战的严峻时刻,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担当保卫党中央的重任,中央军委批准王震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补充部队,以应对蒋介石挑起的全面内战的建议,决定由三五九旅抽调人员,到人口相对稠密的华东解放区募兵扩军。

1946年11月,经请示中央同意,王震从三五九旅抽调团、营、连、排各级干部和晋绥军区38名干部共321人,组成“三五九旅赴山东招兵教导队”,由张仲翰、曾涤、贺盛桂、熊晃等同志带领,于1946年冬进入山东渤海区招兵建军。

新旅组建工作得到陈毅司令员和渤海区党政军领导的大力支持。招兵工作在当时属渤海区的振华(现宁津)、阳信、惠民、临邑、陵县等地同时展开,具体工作由渤海区主持,三五九旅干部到各县配合工作。征兵工作进展顺利,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参军农民即达5800余人。1947年2月,山东渤海军区招兵指挥部将参军青年农民正式移交“三五九旅赴山东招兵教导队”。

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官王村宣告成立。张仲瀚任旅长,曾涤任政委,贺盛桂任副旅长,熊晃任副政委,刘鹏任参谋长。部队下辖第一、二、三团。刘克明任第一团团长,金仲藩任第二团团长,陈实任第三团团长。

教导旅旅部机关驻扎在在阳信县老官王村。当时农村的房子都是土坯房,不宽敞,乡亲们纷纷主动把最好的、最安全的房子让出来。张仲翰旅长的房东张长云(已故),将一家人住着朝阳的正房替出来让张旅长居住、办公用,他们一家搬进了阴冷、潮湿的小偏房居住。政委曾涤的房东张长河(已故),把自己新盖的3间房子替出来让曾政委住,他们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旧房里。

教导旅虽然顺利组建,但武器装备匮乏。1947年3月下旬,陈毅指示将华东军区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及俘获的部分国民党技术兵配给新旅。张仲翰旅长亲自率队赴山东博山、淄川等地背运缴获武器弹药,运回步枪276支、轻重机枪177挺,还有山炮、战防炮、火箭炮16门,掷弹筒4具,弹药43000余发。

渤海军区教导旅一成立,就开展了紧张的练兵活动。开始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教育为主,后逐步转向军事科目训练。新战士们以较高的阶级觉悟,明确参军目的,自觉地苦练军事技术,积极准备参战。因敌机对阳信不断地轰炸,5月中旬,部队移驻庆云县常家一带。华东军区协调在当地各中学招募300余名学生,从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调来100余名学生送入部队,为新旅壮大了骨干力量,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

10月下旬,华东军区又将惠民独立团1191名官兵、鲁中和华东解放军官总队的孟良崮战役解放战士593人拨归渤海军区教导旅。至此,全旅兵员人数达到8337人。25日,渤海军区教导旅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以“长途野外大练兵”名义踏上西进征途。

11月,渤海军区教导旅从德州过津浦铁路,到达河北邯郸武安县文章村休整待命。下旬,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等亲临武安县慰问渤海军区教导旅指战员,并同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正式举行了教导旅交接仪式。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归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序列。从此,这支由渤海区翻身农民组成的部队,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历经十次大的战役、数十次艰苦战斗,一路征战,为解放大西北、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唯一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部队。部队依次转隶改名为西野二纵队独六旅、一野一兵团二军步兵六师、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如今,仍承担着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

2018年11月12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阳信县商店镇党委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建设。

选送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