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交给党安排——沈秀芹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08-13 14:19:47 来源:

沈秀芹纪念馆位于国有成山林场场部驻地,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15年6月25日投入使用,2017年4月进行改造提升。纪念馆分为沈秀芹纪念馆、全国林业英模馆、荣成生态馆等三大部分,以沈秀芹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了沈秀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书写了一位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的崇高情怀,诠释了以沈秀芹为代表的那个时代那群人忠于信仰、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永恒精神。纪念馆现已被授予“国家林业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山东省理论宣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基地”、“威海市干部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1941年,沈秀芹出生于荣成县国家村。1961年,沈秀芹初中毕业,她满怀热情地回村务农,但不久这份热情就被农村的艰苦所磨灭。于是,她给在北京工作的生父写信,想到城里找份工作。但父亲给她回信,鼓励她安心在农村扎下根。同时,沈秀芹也在学习毛泽东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思想发生了转变。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认识到知识青年要干革命就得与工农相结合,离开了这条路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在村里劳动中,沈秀芹专挑重活干,20来岁的小姑娘,双手却就布满了老茧,满是血口子。她说:“老一辈的苦没吃过,战争的年景没经历过,自己应主动找些苦吃,在实践中磨炼艰苦奋斗的精神。”

她还很少穿鞋,是有名的“铁脚姑娘”。她上山干活都是穿着一双破鞋,到地里就脱下,慢慢地干脆就不穿了。她去80多里外的县城开会,也都是赤着脚走着去的,脚底磨出厚厚的一层硬皮。大家劝她一起坐车,她却说:“钱只能买到车票,却买不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就是要练就铁脚板,重走长征路。”

1964年,沈秀芹的部分日记选登在《山东教育》杂志上,杂志社寄来了18元稿费,这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不是个小数儿,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活才挣几毛钱。可她却把稿费全部拿出来,给贫农家的孩子又买书、又买鞋,就是舍不得给自己买点东西。

沈秀芹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常常夜不能寐,但她从不放在心上。当得知村民许玉华腿上长脓疮不能行走时,她就是用这样的小推车,连续七天,每天往返六、七里路送许玉华去医院治疗。一天遇到大风雪,寒风刺骨、衣角结冰,手指冻得钻心疼,她全然不顾,还是按时把病人送到医院。

1965年,沈秀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随身携带的手绢上绣上了八个字“把一生交给党安排”。这八个字是对入党誓词的浓缩概括,也是沈秀芹对信仰的朴素理解。这句话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共同心声,沈秀芹用一生践行着这个誓言。

在林场,沈秀芹总是抢最累最苦的活干。夏天松树容易长虫,得及时打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林场可以用直升机撒药或者进行自动化作业。但那个年代,国家一穷二白,只能靠人工打药。三伏天,密不透风的松林里热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沈秀芹却背着80多斤重的高压喷雾器打药灭虫,一打就是一天。肩膀被皮带勒破了皮,她用棉布垫着干;脊背磨破了,她就跪在地上用手拖着干,就是身强力壮的男同志也受不了,但沈秀芹却一连干了50多天。大家劝她休息,她却说:“革命前辈用血汗创下的家业,咱这一辈管不好,对得起他们吗?”其实,并不是沈秀芹的体力有多好,而是她吃苦拼命的精神不一般,是精神的力量支撑着她突破了体力极限。

有人对她说:“你都是林场的副场长了,怎么还用和我们一起干活呢。”她却说:“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会腿慢慢懒,耳慢慢聋。”“地位高了,职务大了,荣誉多了,千变万化,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变,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变。”

成山林场以前只种黑松,因为黑松的生命力顽强,能阻挡住沙土的侵蚀。但黑松生长期长,出材率低。为了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木材,沈秀芹经过充分调查考证,决定向阔叶林进军。很多人听后都说:“在这个海风口,能栽成松树就不错了,别给自己找麻烦了,万一失败了,你担不起这个责任!”

沈秀芹回答说:“组织上是叫我来干革命的,不是叫我来守摊子的!”

荒滩种桑,是难上加难。首先得把一两米深的沙挖开,再把沙底下的泥土翻到沙上面来造地。挖出的深坑容易渗水结冰,第二天要先把冰打破,再继续挖泥。沈秀芹同大家一起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学习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回忆林场的艰苦创业史,鼓舞大家的斗志。

施工期间,沈秀芹总是第一个到工地,跳到水坑里破冰挖泥。因为长时间赤着脚在冰水里干活,两条腿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多处冻破化脓,十个手指头也冻得又粗又红,伸都伸不直,握不住掀把,就用手掌抵着干。大家劝她休息几天,但26岁的沈秀芹,像铁人一样,咬着牙坚持干了70多天。

一个冬天干下来,十亩桑田成型了。第二年,林场养蚕,就用上了自己种的桑叶。

也是从那年冬天后,沈秀芹的关节炎也越来越严重,她的十个手指弯曲变形,再也没有伸直过。

1970年1月1日,沈秀芹正在埠柳公社参加学习,突然听到供销社仓库着火的消息,就急忙往仓库跑去。当大火终于被扑灭了,沈秀芹却因为吸入过多的化学毒气,中毒倒下了。

由于伤情反复,1月3日晚上11点,沈秀芹还是没能闯过最危险的关口,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将生命定格在了29岁的这个冬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70年6月8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同时刊发沈秀芹事迹的长篇通讯《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称沈秀芹是“千千万万革命青年学习的榜样”。

沈秀芹的人生短暂而平凡,印满了那个时代的痕迹。但在她的心底始终铭刻着“信仰”二字,以沈秀芹代表的那个时代那群人忠于信仰、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精神将永远不会过时。

选送单位:威海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