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雪——棉区的一面红旗

发布时间:2021-07-09 16:48:09 来源:

杨柳雪是因为村子里土地盐碱如雪而得名的,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据民谣称:“杨柳雪的地,高处像座山,低处蛤蟆湾,既怕涝,又怕旱,夹杂着‘二八碱’。”十年九旱,旱、涝、碱灾害严重。因为穷,村民连水桶都买不起,用罐子担水,外村人称杨柳雪村“杨瓷罐家”。村里有“三多”即:要饭的多、长工多、光棍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杨柳雪人深深的认识到,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全村以“老三篇”为座右铭,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村党支部在1965年建立了“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习所”。从此讲习所成为了杨柳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交流学习体会的主要场所。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杨柳雪人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在滨县(今滨城)各大队中率先完成农业合作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关系的改变,让村小人少的杨柳雪拧成了一股绳。

“毛泽东思想进俺庄,人换思想地换装;毛主席咋说咱咋办,千难万难无阻挡。”

毛泽东思想在战争年代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建设年代是指导我们发展生产的前进动力。它既给了杨柳雪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的精神力量,也给了杨柳雪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无穷智慧。

“人少志高学大寨,天大困难脚下踩,老天把地上了锁,咱也把它翻过来。”

为彻底改变被旱、涝、碱锁住的命运,1963年冬,杨柳雪人打响了搬走盐碱土,扫掉地上“雪”,彻底改变旧面貌的战斗。

杨柳雪村党员干部带头抢着干最重、最累、最脏的活。无论在县、公社兼任何种职务,他们都没有脱离生产。在外开会回来,只要队里不收工,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和社员一块干到收工再回家。数九寒天,扫去积雪,用铁镐劈不动冻土,村民就用钢钎钻,很多人腿肿了,手裂了,坚持不下火线。

“杨柳雪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杨柳雪村呈现出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劳动竞赛局面。

经过连续6年的苦干实干,挖成了3条引水沟,筑起了20条灌溉渠;挖土6万多立方米,整平了土地,全队男女整半劳力每人平均将近1000方。昔日的蛤蟆湾、荒碱地全部变成了遇旱能浇、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

党支部书记杨秉义身患严重胃病,回家就要用暖水袋暖胃。但他每年冬天仍冒着严寒,忍着病痛,带领社员刨冻土,挖水池,兴修水利工程;支部委员杨文奎,患病后手脚不灵便,但他仍主动抢重活干,起早贪黑下地刮碱;“革命小样板”杨广俊,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仨;老贫农杨会恩以愚公为榜样,抢重活、干脏活,越是困难越往前冲,带病浇地、打药;就连村里的小脚老太太一有空也到地刮碱推土 ……

1964年,杨柳雪村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喊出了“4分粮田吃饱饭,多种棉花做贡献”的口号。为提高粮棉产量,杨柳雪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土、肥、种、密、保、工、管)”的基础上,成立了育种小组、科学实验小组, 并大力推广科学种田。被称为“土专家”的杨秉坤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索棉花生长规律,总结出一套“绿——黄——绿,促——控——促”棉花管理的新经验,率先引进了美国“斯字棉”并进行试种,率先用喷粉器给棉花喷药,这也是杨柳雪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为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村民便拾粪、打草积肥。杨秉坤带头把自己家炕拆了,把炕洞当做土杂肥,上到小麦和玉米地里。

1964年春天,由于连阴雨,棉苗有不能出土的危险。杨柳雪人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十多天,用手一棵一棵地把棉苗扒出来,扒了个全苗。在大灾之年取得了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二斤的好收成。

经过全村人的苦干加巧干,从1963年到1970年的七年中,杨柳雪平均亩产皮棉130斤。每人每年向国家贡献皮棉150斤——210斤;1965年以来粮食平均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从每人平均只有四分半粮田,年年都吃国家统销粮,到为国家做贡献,粮食亩产千斤以上。

随着生产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大队先后购买了排灌、播种、农副产品加工等机器12部,新建瓦房53间,公共积累总值达14万多元,每户平均4000元。全村家家用电灯,户户住新房,集体有储备,社员有存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9年秋,中央派苏代新、马杰三赴杨集公社杨柳雪大队了解情况。一到杨柳雪村,看着满地一人多高的棉株挂满了雪白的棉花,舒、马二人感慨地说:“别处金秋,这里银秋。杨柳雪真是覆盖了一层雪。”两人听取了大队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后,又到田间地头找村民进行了调查,按照供销社收购棉花的发票核实了杨柳雪的棉花产量和大队七年来的账目后,赶回北京进行汇报。1970年,国务院通知山东省委上报杨柳雪的典型材料。

1970年2月13日,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会上,杨柳雪被周恩来总理亲手树立为粮棉双高产、双贡献典型,《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杨柳雪大队的事迹,杨柳雪与大寨一样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典型。

自周恩来总理赞誉杨柳雪是棉区的一面红旗开始,受到党政军民及各界的极大关注,阿尔巴尼亚农业考察团、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宋立英考察团等纷杳而来,学习杨柳雪的成功经验,来杨柳雪村参观学习的人数最多时一天达到7000多人,这成为杨柳雪乃至惠民地区光辉的记忆。人民日报、新华华、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长期蹲点驻村连续报道。《CHINA》画报分别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八种语言讲述了杨柳雪故事!

一时间,国内外的目光都投向的这个黄河下游的村庄。1979年12月,国务院时任总理华国锋签署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嘉奖令,以表彰杨柳雪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新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复兴的过程中,杨柳雪村也从苦难走向辉煌,因“棉区的一面红旗”这一荣誉与国家记忆紧密联接,杨柳雪党支部书记杨秉义作为全国代表相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委会主任杨秉利在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受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有幸出席国庆二十一周年宴会。

1999年,为缅怀总理,杨柳雪群众自发筹资建成怀周祠。以此为核心,于2018年精心打造了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基地主要包含: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杰出楷模”为主题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展”;全国唯一一处由民间自发筹资修建的缅怀总理的纪念祠堂——怀周祠;以缅怀总理为主题的怀周广场;以棉区红旗为主题的村史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初心园;以弘扬奋斗精神为主题的杨柳雪村大礼堂,以及可容纳120余人食宿的研学中心,并配套建有拓展基地、百菊园、红荆园、海棠文化园等。基地通过实物、历史照片、文字介绍等多种形式,立体呈现周总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

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在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的主阵地、廉政教育的根据地和淬炼党员干部的集中地。

选送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