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背后是一段独特记忆;一个红色地名,更是记录着前人奋斗的历史,回响着拼搏的呐喊。
提起抗日革命根据地,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延安、井冈山等,渤海垦区鲜少提及。但是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垦区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垦利人民的心里更是最骄傲的印记。
应时而生 书写红色传奇
垦区,从广义上讲,泛指利(津)、广(饶)、沾(化)、(无)棣东部的滨海地区。从狭义上讲,垦区即垦利县的前身,抗日战争期间,曾是清河区所属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它南起辛镇,北到罗镇,西到双河镇,东邻大海,南北东西纵横均约50公里。
1938年,中共清河特委成立(后改为清河地委、清河区委),同时,清河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以下简称“三支队”),由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委,杨国夫任副司令员。
1939年9月,根据八路军一纵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指示,三支队开始撤出胶济路以南的小块山区根据地,执行向北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于1941年1月起,三支队主力部分进军黄河以北,开始创建垦区根据地。
1941年8月,三支队扫清了国民党顽军及地方武装,解放了以永安镇(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清河军区、行署机关、垦区工作团等进军垦区永安镇一带,并立即展开建党、建政、建军工作。9月下旬,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1月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改称垦利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后,三支队继续北上,一举攻克国民党顽军盘踞的沾化县老鸦嘴、义和庄(今属东营市河口区),并彻底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至此,清河抗日根据地区域已包括鲁中北17个县的一部或大部,建立了以垦区根据地为中心的后方基地。
顺势而立 强建稳固后方
陈毅将军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很难理解,但是当你来到这里,走进渤海垦区纪念馆,你就能理解,这是对山东人民最大的褒奖,更是垦区大后方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垦区地旷人稀、河汊纵横、树木杂草丛生,且盛产粮食、棉花、油料、食盐等,又有沿海的水路与外界通商,特别适宜机关、部队隐蔽作战和生存发展。尤其是在垦区实施安垦政策之后,招来大批的农户、散民,1941到1943年,垦区耕地增长4倍,新开垦荒地达25万亩,生产出大量粮食、棉花、油料等,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军需民用,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
清河区党委、军区、行政公署,以及北海银行,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学校、剧团等,先后迁入垦区安家。垦区成了清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后方基地,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军队来这里休整,伤病员在此疗养,兵工厂制造的武器弹药等源源不断供应军需。垦区成为当时很多山东进步青年向往和投奔的革命圣地,被誉为鲁北“小延安”。
垦区成为可靠后方的同时,也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1941--1943年,垦区经历了日伪军多次残酷“扫荡”,抗日军民浴血奋战,重创了日伪军,最终保卫了垦区根据地,并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垦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做好参军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要钱有钱”,甚至高喊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豪迈誓言。
1945年11月,垦五区妇女在半月时间缝制大衣2500件、棉袄棉裤8000件送往前线;1946年秋,动员组织百余辆大车往益都、高苑前线运粮20多万斤;1947年1月召开献金大会,当场献金60余万元;同年6月,组织骡马大车120辆向小清河北岸渡口运送大豆30多万斤……
“吱吱吱,碾儿响,家家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运的运来装的装,为了前方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碾磨一齐转,米面送前线”……这些流行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繁忙支前的情景。
乘势而上 赓续红色血脉
垦区的居民主要来自全国11个省107个市县,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垦区居民的主体。1943年4月22日,垦区行政委员会改称垦利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清河区行政公署。从此,垦利建县。之后,垦利县建制、隶属跌次变更。2016年,垦利县撤县设区,成立垦利区。
移民文化、垦区红色文化,再加之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的凝聚融合,形成了“包容、厚德、务实、创新”的垦利精神,塑造了如今垦利区的底色和品格。
2006年4月28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竣工并对外开放。该馆位于垦利区永安镇,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2020年,为进一步扩大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和引领示范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垦利区实施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改陈布展工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东营首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垦区发展史是一部垦区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拓荒史,是一部垦区人民抗击敌人入侵和争取自由解放的奋斗史,是一部各方群众互相融合,共同开发建设的创业史。
红色铸灵魂,这些记忆激励着广大群众干部高擎革命前辈的精神火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正在崛起的垦利区正昂首向我们走来……
东营市垦利区民政局整理
选送单位:东营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