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见证青岛的红色印迹

发布时间:2021-07-30 15:04:40 来源:

青岛党史纪念馆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原四方区)海岸路18号,是省、市两级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和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房屋原系四方机厂高级职员宿舍,建于1904年,砖木结构,属德式风格建筑。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海岸路18号确立为“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2012年,又决定在旧址基础上,连同16号院一并修复,建立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纪念馆铭记了中国共产党在青岛的发展、壮大和斗争的历程,成为一个丹心照耀的红色文化地标,收藏着波澜壮阔的青岛工人运动文献。

1923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邓恩铭来青岛后,谋得《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职务,利用《胶澳日报》副刊这块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邓恩铭是青岛工人运动的燃灯者、播种者。他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焰,他播撒了工人运动的种子。

邓恩铭与先期到青的中共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1923年8月,二人一起组建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济南党组织领导。王象午在四方机厂任绘图员时,住在18号院内9户,中共青岛组建立后,曾在此开展工作。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革命者,都在四方机厂职员宿舍工作和生活过,并将光辉的足迹留在海岸路。他们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5年在中共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局面。2月8日零时,胶济铁路全线员工举行大罢工,整个胶济铁路完全瘫痪。2月18日,四方机厂全体工人召开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并在四方机厂工会的基础上,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大罢工,这次罢工影响巨大。在罢工胜利的影响下,大康纱厂、内外棉纱厂、啤酒厂、铃木丝厂及水道局、电话局等相继成立了工会。中共青岛支部根据工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决定成立四方工人联合会。青岛工人运动开始走向高潮。

革命的浪潮席卷青岛,随后遭到残酷的镇压。1925年5月,青岛日商纱厂第二次同盟大罢工遭到日本军舰和北洋政府血腥镇压。5月29日凌晨,在军阀张宗昌授意下,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派出军警3000名,包围了四方三家日本纱厂和工人宿舍。当军警冲入内外棉纱厂时,受到工人们的抵制。凌厉的枪声响起,8人倒地身亡,17人重伤,75人被捕,数百人被通缉,3000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

7月26日晚,李慰农在小鲍岛(现在的辽宁路、黄台路一带)秘密召开会议,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部署应付事变的对策。会议结束后,李慰农得知满城军警出动,急忙返回四方住处,烧毁了党的机密文件。李慰农被捕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迫他近代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7月29日凌晨,李慰农被押送到团岛一处海滩,秘密杀害,成为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一起遇害的还有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如今,团岛的西陵峡路东端,有一个小公园被命名为李慰农公园。公园里竖立着李慰农烈士雕像。

海岸路党史纪念馆院内,高大的雪松掩映着四座凝重的雕像: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李慰农。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雕像,铭记着1925年青岛工人大罢工的那段历史。

海岸路对于青岛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个里程碑;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来说,是个温馨的家园。党史纪念馆积淀了城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选送单位:青岛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