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

发布时间:2021-07-29 15:17:03 来源:

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位于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云头峪地处王庄东北3.5公里处,距夏蔚镇驻地约8公里,元朝初年王刘二姓从河北迁入落户。村子四面环山,全村有10个自然村,因早年这里植被茂盛,水源充足,早晨山半腰常常云雾缠绕,因此村北面那座最高的山崮被称作云头崮(因崮顶有一细长石柱直冲云天,因此也叫锥子崮),安在崮下的村子因山得名。

云头峪是一处著名的红色纪念地,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这里诞生(报社印刷所设在这里)。《大众日报》的创刊,其意义非常重大。它当时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了动员人民起来抗战, 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向全省人民公开发行的一张党报。“《大众日报》是全国出版时间最早的党报之一,也是连续最长的。”(《创刊初期的大众日报》——刘导生)可以说大众日报的创刊,是山东报业的新开端、新纪元。

那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总部等大机关均设在王庄,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部自然也安在王庄,据当年参与报社工作的同志回忆,报社的编辑部设在王庄东南角王希安家里,刘导生任社长,匡亚明任总编辑,省委派人到本县黄山区岳庄动员编印过《民声报》(后改为《青年报》)的安然、张惠、马民、刘惠吾、刘力子等参加办报工作,他们随即结束了青年报社,参加到大报工作中来。马民还担任了编辑室主任,除编辑部外,同时还成立了电务室(收听抄录新闻)和营业部等。创刊号的报头是由马民写的,总编辑匡亚明写的发刊词。把印刷厂这个报社的关键部位放在三面环山的云头峪,主要是考虑这里不但群众基础好,而且在鬼子扫荡时便于隐蔽及转移,确保在战时复杂条件下不误出报。报社印刷厂(开始叫印刷所)在此住了6个多月, 1939年6月因日本鬼子“大扫荡”转移,并坚持在与敌周旋中继续出报。为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鼓舞军民团结抗日的斗志,丰富抗日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

报社初创时期,印刷厂由于一川任厂长,郭克刚任指导员,共有30多个印刷工人,除少数技术骨干是从济南、泰安来的印刷工人外,其余大多数是当地刚参加革命的青年农民。印刷设备是一台手摇四开印刷机,开始印报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常用字的备字。当时没有铸字炉, 工人只好想办法自己烧铸,用炭火将铅烧化了倒在字模里,排一版报纸要两个人跟着浇铸铅字。

在当时缺少办报条件,对敌斗争形势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办一张报纸并非易事,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云头峪的父老乡亲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十分出色。在这里,有两位巾帼英雄不能不提一下。

陈忠芳,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抗战时期担任云头峪村妇救会长。当日寇对根据地“大扫荡”时,陈忠芳接受党组织的指示,担负起保护报社的任务。她曾在敌人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报社未撤走留下来的伤病员;她曾以机智过人的胆量与顽军斗智斗勇,保护了报社的物资没受损失;她与丈夫曾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甚至肉体折磨,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为得到报社的下落和报社掩埋的物资,气急败坏的敌人甚至把她的三个孩子关在屋里然后点上火(后来多亏乡亲们拼死救出),她也没有丝毫的动摇。鬼子几次拉网扫荡、清剿,直到最后连一个铅字、一张新闻纸也没得到。陈忠芳和乡亲们冒死保护了报社的同志,保护了报社没有带走的机器设备、物资,七十年代云头峪村的社员在整大寨田时,还在山里挖出了一批当年藏埋的铅字。这些铅字就是当年敌人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东西,它们在云头峪乡亲们的呵护下,呆在地下安安稳稳沉睡了三十多年。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光荣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他们曾把那些铅字和保存在其它地方的手摇印刷机轮盘及有关资料集中起来,陈列在村委院的一间屋里。展室布置虽略显简陋,但给参观者以真实可信的感觉。这个由乡亲们自发建立的大众日报展室已接待了无数的参观者,其中也包括众多前来寻根的大众日报领导和编辑记者。2006年该展室迁往王庄。

与陈忠芳不同,大众日报社印刷厂进村时,刘茂菊还是一位刚刚过门的新媳妇。报社刚刚安家时,印刷厂需要部分房屋,妇救会长陈忠芳跟刘茂菊商量,想借用她的新房做印刷车间。不识字的刘茂菊当时虽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听说印报纸也是为了打鬼子,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腾出了刚刚结婚二十多天的新房,搬进了公婆住的那间草房里,与老人挤住在一起。刘茂菊夫妇不但让出了新房,而且与报社的同志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他们经常帮助同志们操作那台笨重的手摇印刷机赶印报纸; 平日里,夫妇俩为印刷厂站岗放哨盘查生人,遇到情况就帮同志们拆卸机器坚壁物资,与陈忠芳一样,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环境情况下,对报社的一切都是守口如瓶,保守秘密。

陈忠芳和刘茂菊这两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因为她们既是报社的房东,又是报业工作的实际参与者,与驻云头峪六七个月的报社印刷厂和那些办报的八路军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为自己是党报印刷厂的房东和曾为报社做过事而自豪。虽然报社随着战时形势的发展不久离开了云头峪,以至硝烟散尽后远离了老区,进了省城,可两位老人对报社仍是一往情深。在她们去世前的半个世纪里,二老对所有来访者都满怀深情地讲述大众日报初创时期艰苦创业和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讲述总编辑匡亚明、印刷厂长于一川和所有在这里工作的同志的陈年往事,俨然两位报社的义务宣传员。对报社一拨又一拨前来寻根的青年编辑记者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向前辈们学习,不要忘了老传统。正是因为有两位对大众日报知根知底感情深厚的历史老人,才吸引了众多来访者。后来大众日报社把这里确定为报社的教育基地,凡是新参加工作的同志都要到这里进行传统教育。新老大众报人都视云头峪村为老家。

1990年,时任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韩喜凯来云头峪村看望老房东时,面对当年曾给报社作印刷车间,刘茂菊老人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屋,心中感慨万千,当即决定由报社拨专款为这位大众日报的功臣建一套新房,并挥毫题写了“铭记当年”四个字。报社的同志后来把这四个字刻在了为刘茂菊老人建起的新房房檐上。1997年,报社专门拨款为云头峪修了一条进村的柏油路。

陈忠芳和刘茂菊这两位为大众日报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先后于1999年2月14日和2002年1月5日辞世。

1996年11月,大众日报的创始人之一,报社第一任总编匡亚明同志逝世。按照匡老生前愿望,他的骨灰安放在云头峪村。匡老家居江苏丹阳,建国后又长期在江苏工作,曾任南京大学校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要职。谁也没有想到,一生踏遍山南海北,担任过众多领导职务的匡老,惟独对在沂蒙老区创办大众日报那段战斗岁月特别留恋,对王庄和云头峪的父老乡亲始终怀着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他的最大心愿是有机会再回到老区人民身边。当他在1984年来沂水参加了《大众日报》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后,更加坚定了将愿望变为现实——“叶落归根”的决心。所以生前立下遗嘱,过世后要将他的骨灰撒在当年他带领创办大众日报的土地上,让他和老区人民永远在一起。匡亚明的骨灰于1997年1月由其夫人、子女及工作人员从江苏南京专门护送到云头峪,安放在锥子崮下一块空地里,并在骨灰上面栽植了一棵挺拔的雪松。老总编含笑长眠在锥子崮下,云头峪又多了一处瞻仰凭吊之处。

选送单位:临沂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