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村位于金乡县鱼山街道,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王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王庄。该村村西有座华堌庙,庙中有位华堌神,村以庙得名,华堌就成了村名。1942年10月,王杰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5年,为纪念革命烈士王杰,该村改名为王杰村,村内建有王杰纪念馆、王杰精神大讲堂等革命纪念设施。1988年1月,王杰纪念馆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王杰1942年出生,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1961年8月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生前为济南军区装甲兵坦克某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
1965年初夏,根据驻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现邳州市运河镇)人武部的请求,工兵营一连派王杰和另外一名骨干担任民兵地雷爆破训练教员。7月14日,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训练开始后,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围成一圈,看王杰做实爆示范动作。一动、两动……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王杰大喊一声“闪开”,毅然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是用炸药包代替地雷进行的)。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王杰倒在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杰的英雄壮举,激起了人们对他的无比崇敬。根据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7月16日上午,当地群众为王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王杰的英雄事迹在徐淮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前卫报》和淮海地区的《徐州日报》及驻地广播电台,都突出报道了王杰救人的英雄事迹,并刊登了王杰部分日记。1965年9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王杰的事迹和部分日记。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均报道了王杰的英雄事迹。196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第一篇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11月6日至8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军指战员、全国工人、全国共青团员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一意为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在学王杰运动中,王杰的事迹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1965年11月9日,朱德为王杰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看完王杰写的日记后,亲笔录下王杰写的一首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董必武、叶剑英等也为王杰题词。196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九届一中会上说到“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80年12月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1992年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2005年8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争做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
供稿:刘尚斌(金乡县鱼山街道办事处)
选送单位:济宁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