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范例“红三村”

发布时间:2021-07-21 17:25:22 来源:

在鲁西南,一提起“红三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特殊的地名,一个“红”字,成为鲁西南人民在烽火岁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见证。

在曹县城西北28.8公里的韩集镇,距镇政府西北2至3公里处,有3个相距不过一两公里、成鼎足之势的村庄,村名分别叫作刘岗、曹楼、伊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地图上用红笔把这3个村子圈在一起,写了一个大大的“赤”字,由此,刘岗、曹楼、伊庄被人们通称为“红三村”。

刘岗村。据谱牒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氏一世祖刘泽,自山西洪洞迁曹邑西北大寨集,继迁三邱店马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世祖解元刘衡再迁至刘官寨。因自马岗迁来,后改名刘岗。村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抗日战争时期大水牢遗址和烈士秦兴体纪念碑。

曹楼村。史籍记载,周文王姬昌第六子振铎,于周武王十年被册封为曹伯,都定陶,其后人以“曹”为姓。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六十九代祖曹荣从定陶仿山迁居于此,名为曹楼。

伊庄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伊氏始祖伊士廉自山西洪洞迁至曹邑西北56华里定居。因与王氏结亲,先名王庄,又名伊王庄。后与王氏四分其家,伊氏二世祖分居东北1公里许定居,以姓命名伊庄村。

曹县西北一带是革命老区。1938年11月中共曹县县委即由县城迁到刘岗村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初杨得志司令员率领冀鲁豫支队挺进到曹县西北一带活动。1939年7月1日,中共鲁西南地委在刘岗村成立。刘岗村和刘齐滨的家就是地委的驻地。地委领导这一带人民,建立起著名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刘岗、曹楼、伊庄3个村庄成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首府。

1940年8月,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三旅政委赵基梅,奉命率第八团返回黄河以北。鲁西南地区仅剩下鲁西南地委及曹县县委机关人员、独立团3个连的兵力以及王道平带领的几十人的游击队,总数约300人。第八团离开鲁西南不久,6股顽杂军共9000余人,从四面八方压缩过来,开始“蚕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10月,以王子魁为急先锋的各路顽军先后进入鲁西南游击根据地腹地,三村处在顽军的包围之中。

鲁西南地委决定,必须依靠群众,把鲁西南根据地坚持下来。为了取得固守三村斗争的胜利,中共鲁西南地委的主要负责人,各带着部分武装深入三村和三村外围部分村庄发动群众。地委书记戴晓东和宣传部长袁复荣率领地委机关大部分人员住伊庄,有枪10余支,负责指挥全局。组织部长王健民率机关少数人员住刘岗,领导群众保卫刘岗,并支援其他两村的斗争。军事部长宋励华率领10余名武装人员和曹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住在曹楼,主要任务是打击地方上的坏分子以及小股顽军,通过各种关系了解敌情。民运部长于子元等住马集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统战部长刘齐滨带病住在井王村,以其在鲁西南的威望,广泛利用关系进行统战工作。张耀汉带领地委独立团,作为机动力量,采取内外线结合的方法,以游击战、麻雀战的战术,寻机歼敌,牵制顽军力量。

在党组织领导下,三村成立了战斗指挥部,青壮年男子组成战斗队,妇女和姊妹团、儿童团组成后勤队,身体稍好的老年人也自动报名参加护寨队、巡逻队或后勤队。当时的三村,人人皆兵,大家听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战斗队行动军事化,集中住宿,日夜站岗放哨。土枪、土炮、长矛、铁锨、抓钩、斧头都成了队员的武器。三个村当中的不少富裕户,也积极支持保卫三村斗争,主动捐献出粮食、棉花、衣服、布匹。

红三村抗日联防指挥部旧址

为利于固守,三村群众将旧寨壕开挖一丈多深,加高了寨墙。从寨内挖有暗道与寨壕相通,以便出击。三村之间,挖有交通沟。寨墙上,设有砖石瓦块、滚木礌石。白天每50步1个人,夜里每10步1个人,站岗放哨。在寨墙外面的半腰上,每20步悬挂1个灯笼,灯笼上带罩,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下边,下边却看不到寨上。地、县委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值班,地委的几个领导人每夜都巡逻几趟,戴晓东也每夜上寨两三趟。众志成城的三村军民,誓与三村共存亡。

10月下旬,进驻到伊庄对面1华里朱胡同村的王子魁部,凭着1门迫击炮,率部首先向伊庄进犯。等顽军接近寨墙时,伊庄守寨军民的步枪、手榴弹、土枪、土炮一齐开火。这时,地委独立团的营教导员任耀庭带领第三连,从曹楼赶来支援,集中火力向顽军猛烈射击,顽军乱作一团。守寨队长扈书群手持驳壳枪趁机带10多名武装民兵出寨反击,当场打死打伤顽军20多名,缴步枪10余支,其余顽军败退至朱胡同。

11月中旬,王子魁复令其部下曹大个子团和第三区卢郎斋部数百人,乘拂晓守寨队员换班和群众出寨劳动之机,分两路从东面和北面向曹楼进攻。曹楼守寨军民在游击队长张少轩带领下,利用各种武器反击顽军。顽军被杀伤一部后,恼羞成怒,在火力掩护下,用高粱秆、榆木条将寨壕填平一段,越过寨壕,用木料搭接,爬墙上寨。守寨军民用土枪土炮轰击顽军,用滚木、砖石砸击顽军,终于将顽军压回寨外。

正在这时,独立团1个连从于庄赶来,由后侧包抄顽军。顽军在内外夹击下仓皇败退。刚退到曹楼西南,又遭从刘岗赶到的宋励华等武装人员和民兵猛烈截击。少时,3个村的男女老少,一个个手舞大刀、长矛、抓钩、铁锨前来助战。共击毙顽军40余名,缴枪21支。顽军又一次败退。三村军民靠自己的力量短期内两次战胜顽军的进攻,大大鼓舞了斗志,更加坚定了固守三村的胜利信心。

三村军民刚刚击退王子魁的两次进攻,日伪军的进攻又开始了。菏泽日军1个联队及曹县、定陶伪军,分3路向鲁西南根据地中心区合击,矛头直指三村。地委机关和独立团预先得到情报,于日军到来前相继转移,跳出敌人的合击圈。等到日军扑空而回后,又于当天夜里返回三村。王子魁部企图乘机占领三村,前头部队刚接近曹楼东门就被击毙10余人,不得不再回韩集。周围的顽军又将三村死死地包围起来,企图以长期围困的办法窒息三村,三村的处境日渐艰难。

地委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斗争策略。

考城的胡金泉,原是雇工,虽当过土匪,但有民族气节,曾和日军作过战。地委通过其政治部主任姚丹村和地方进步人士王文彬多次劝他合作抗日。11月间,日伪军“扫荡”鲁西南,胡金泉部被日军包围在桃源集一带,处境十分危险。地委从合作抗日的大局出发,派独立团一部驰援。日军在腹背受击的情况下撤退。胡金泉得救后对鲁西南地委表示感谢,并和戴晓东面谈,表示愿与共产党合作。从此胡部不再向三村进攻,还暗中供应三村一部分子弹。

紧跟在胡金泉后面的,是考城的马逢乐和民权的张盛泰。独立团团长张耀汉、团参谋长陈丽泉通过关系写信对张盛泰进行规劝。有一次,独立团主动送还张盛泰部被俘的士兵。这样,马逢乐、张盛泰就改变了态度,驻兵在鲁西南根据地的边沿魏湾一带,不再前进了。

菏泽的孙秉贤、张南刚,定陶的王子杰,经宋励华以及当地一些社会名流做工作,基本上没离开定陶、菏泽县境,暂时转守“中立”。

王子魁是这6股顽军中最反动的势力,也是进攻三村的急先锋。然而,王子魁失去其他几股顽军的配合,实际上是势孤力单,加上他的装备落后,士气低落,对三村的威胁大大减弱了。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军事活动中的内外配合。内,即三村内军民坚持三村斗争;外,即三村以外的游击战,打击、镇压支持顽军的坏人,以及外线情报等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固守三村,地委命令独立团主力从三村转移出去,钻到顽军的背后,进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攻为守。第一次是张耀汉团长带两个连,夜里从韩集、杜庄之间钻出,绕到王子魁部驻地韩集的后边,打击王子魁的小股运输队,俘虏、缴获了一批士兵和粮食弹药。另一次,地委得到毕寨日伪据点的敌人外出抢粮的情报,即派独立团在天爷庙王庄伏击敌人,击毙敌人9人,缴获步枪10余支,子弹200多发。第三次是独立团夜袭黄集,将企图在这里安设据点的叛军石友三部100多人从黄集赶跑。这些活动都直接配合了三村内的保卫斗争。

“夜游神”宋励华带领精干的武装人员,以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方式,神出鬼没地在三村外打击顽军,保护群众。一天夜里,宋励华突然出现在毕寨伪区长花脸六的家里,将这个罪大恶极的汉奸处死。随后,他连夜赶到周庙乡伪乡长家里,冒充伪区部人员,叫其开会,将这个伪乡长拉到外面枪毙。反动会道门头子张二大头、恶霸分子郭大梭等,都是被宋励华处决的。这些行动稳定了群众的情绪,震慑了敌人,有力地支持了坚守三村的斗争。

固守三村的斗争坚持到1940年年底,已到了极度困难的境地。部队只能加上野菜、红薯叶熬点稀饭充饥。时值严冬,战士们多数只穿一件棉背心。子弹的奇缺,已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三村军民的斗争亟须得到援助与支持。

12月,一天夜里,地委书记戴晓东带警卫员杨芳江,绕过伪顽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沙区找到八路军驻地,见到了区党委书记张玺和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戴晓东向二位首长汇报了三村斗争的情况,杨司令员高兴地说:“能守住三村就很不错了,你们顶住敌人,守住阵地,使我们下一步回师鲁西南有了立足的地方,三村人民了不起啊!”冀鲁豫军政委员会决定,派新三旅两个团赶赴鲁西南解三村之围。

12月31日,第二纵队新三旅政委赵基梅、政治部主任谢富林率七、八团及旅直机关4000余人,跨过黄河,直抵鲁西南。当夜,和地方武装一齐于常乐集、常刘庄一带将王子魁部包围。王子魁仅带100余人突围,其余700多人被歼。接着,在申海歼顽军石福起部200余人,石福起只身潜逃;在定陶的张湾歼顽军申三瞎子部500余人。其他各路顽军闻风而逃。

新三旅一举解三村之围,使纵横约有50公里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八路军第二纵队,冀鲁豫军区对鲁西南坚守三村斗争给了很高的评价,写出报告,绘出三村防守图,上报中央。军区政委苏振华在边区高干会议上作了《鲁西南三个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的讲话,作为反封锁、反“蚕食”斗争的一个典型范例,在全边区推广。从此,三村斗争的故事,在鲁西南人民中广为传颂。

刘岗大水牢纪念碑

秦兴体烈士纪念碑

供稿:田浩存(原中共菏泽市委党史委主任、教授级编审)

选送单位:菏泽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