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位于费县薛庄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11千米,是蒙山最高峰龟蒙顶东麓,山势险要,树木茂盛。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也是抗大学一分校主要办学所在地。
“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于1936年6月,原名为“红军抗日大学”,1937年1月更名。抗大共有14所分校,抗大一分校为其中创办时间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北延长县建立,随后东渡黄河,辗转多地,于1939年11月东迁至沂蒙山,1940年1月,抵达东高庄,从此开启了在山东敌后办学的艰难历程。
1941年11月初,日军5万余人向当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山东战工会、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党政机关所在地—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为期50多天的冬季大“扫荡”,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称“铁壁合围”,敌人屡次扑空,无一所获。第二阶段为“分区扫荡”,敌人采取“夜间包围,白天进攻”方法,除派精兵跟踪我首脑机关和主力外,各据点暗中联合,声东击西,不定时奔袭包剿,给我军侦查带来一定难度。第三阶段为我方反攻阶段。大青山突围战发生于第二阶段。
抗大一分校作为学校,原不承担作战任务,但在大扫荡期间,承担了保卫蒙山根据地的任务,对外称为“蒙山警备区”。11月中旬,学校由大田庄迁至泰莱山区回旋躲避,月底,奉分局电令返回大青山西北侧的胡家庄、大古台等村。这时,日军已调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兵力,配署各据点的日伪军近5000人,准备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于是一场悲壮的遭遇战,一触即发。
11月30日凌晨,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一中队在蛤蟆石沟村首先发现敌情,与之交火,打响了大青山战斗的第一枪。时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接到敌情报告后,迅速部署,命令一中队队长文金和带领队员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突围。文金和接受任务后,率领队员在大古台南山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在他们的掩护下,校部人员迅速转移到了大青山西北侧的南涝坑。然而此时,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和省战工会、姊妹剧团等2000多名机关人员,在敌人的尾追下,也都转移到了南涝坑。
狭窄的南涝坑山凹里一下涌进近六千人,而这近六千人中有战斗力的人员仅有六百余人,其余的全是非武装人员。北、东、南三面合围,战斗力不足,装备有限,生死存亡!校长周纯全迅速组织分析敌情、部署突围,命令五大队大队长陈华堂,率战斗力最强的校五大队担负阻击任务掩护大部队向西突围。
担负掩护任务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的勇士们,大多为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的连排干部,且大多数为共产党员,在战斗中,他们抢占制高点,利用山石为掩护,以劣势武器对击装备精良的敌人,数次打退敌人进攻,坚守阵地,战斗从凌晨持续到下午,敌人合围之势迟迟不能形成,我方数千人突围队伍越过塔山,成功突围,脱离险境。
大青山一战,敌方有备而来,我方被动迎击,被包围人员大多为机关、后勤等非战斗力人员,加之地形狭窄,装备不足,我方遭受重创,此次战斗,包括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近千人伤亡。山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说:“大青山突围战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有独特意义的战功”。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评价这次战斗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几干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这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独特意义的战功”。
选送单位:临沂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