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费县城东北25千米处,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薛庄镇白石屋村。属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李林、阮若珊在此创作《沂蒙山小调》。
1940年春,由国民党顽固派操控的“黄沙会”,在东蒙山一带散播谣言,声称“加入‘黄沙会’就能枪刀不入”,阻挠群众参军,并诋毁共产党员领导的抗日队伍,对我党我军的形象带来严重影响。为打击对抗“黄沙会”,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到黄沙会最盛行的马头崖、沙沟峪一带,积极走访群众,组织座谈会,对当地百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向群众搜集素材,进行文艺创作,以艺术为武器,瓦解敌人的险恶用心。在文工团团员的努力下,由阮若珊执笔,与李林共同作词,在白石屋村的民房中,编写出《反对“黄沙会”》一歌,歌词共八段:
人人那个都说(哎咳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咳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咳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咳哎)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咳哎)黄沙会,
大家那个小户(哎咳哎)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咳哎)嘟嘟响,
拿起那个刀枪(哎咳哎)上山冈。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咳哎)能挡枪炮,
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咳哎)把人害,
烧香那个磕头(哎咳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咳哎)从天降,
要把那些害人虫(哎咳哎)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咳哎)得解放,
男女那个老少(哎咳哎)喜洋洋。
歌曲创作完成后,李林、阮若珊在白石屋旁的山崖上演唱,请文工团战友们提意见,歌词浅显易懂,曲调宛转悠扬,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并很快传唱开来。同年8月,在蒙山根据地的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珊演唱了这支歌,现场反响热烈,仅当场报名参军群众便达300余人。随后,此歌很快传唱至全国各大根据地。
后来,随着国内形势变化,歌词几经变动,1953年济南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续两段新词: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
沂蒙山区的人民(哎)喜洋洋。
新词里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形成现在这首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画意的《沂蒙山小调》,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沂蒙山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历史歌曲。
1999年9月26日,费县县委、县政府在白石屋建起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流传的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琳同志题写“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型花石岗上。2003年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选送单位:临沂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