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举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1-06-22 13:23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6月18日上午,民政部举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陈小勇、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伟、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贾维周主持。

冯亚平介绍,近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作出了部署。民政部党组高位推动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建言献策、积极吸纳国家相关部委意见建议,使规划编制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汇聚民智、反映民意的过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规划》共6章34节,分为3个板块,并设置1个指标专栏和10个重大工程项目专栏。其中,相较于“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规划》突出设置了指标专栏,提出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

“《规划》设置的15项主要发展指标,充分体现了民政事业发展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水平,回应了群众对解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重点难点问题的热切期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冯亚平说,民政部将制定指标分解方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层层压实责任。同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创新监测评估手段,健全“动态监测-定期调度-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指标如期完成。

冯亚平指出,《规划》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提出了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如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全覆盖、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构建现代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格局、建设全国统一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技术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民政服务设施统筹利用、完善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划设置等。突破这些瓶颈和短板问题,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就本报记者提出的网友反映全国性社会组织“登记难”的问题,陈小勇回应称,全国性社会组织登记近几年相对趋缓,是因为全国性社会组织本身在全国代表性强、示范效应明显、活动影响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会员广泛性,其门槛理应更高些、条件理应更严些。总的看,近几年全国性社会组织的登记并不是“登记难”,而是我国社会组织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登记规范的体现;是实现社会组织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需要,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期待。

陈小勇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部将在社会组织登记方面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配合司法部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同步完善登记配套政策;二是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三同步”制度;三是完善登记审查,加强发起人和负责人资格审查、名称审核、业务范围审定,强化成立必要性论证;四是完善清算注销制度,开展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行动。

张伟介绍,今年以来,民政部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会同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等工作,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规划》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民政部将围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重点抓好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等三方面的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规划》就提升婚姻管理服务水平有关内容作了部署。据张贞德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部将推动各地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至少设置一个独立的颁证大厅,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实现颁证常态化;将建立婚姻家庭服务机制,重点是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要的婚姻当事人提供相关服务;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婚俗改革长效机制,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还将推动各地把反对天价彩礼,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作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规划》在第五章提到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对此,李邦华强调,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的要求。他说,家庭养老床位是在“十三五”期间民政部和财政部推行的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探索形成的养老服务的新形式,受到了试点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带动了养老服务消费和就业。“十四五”时期,民政部将继续扩大家庭养老床位试点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让家庭养老床位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让家庭养老床位成为养老机构发挥支撑作用,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重要途径。同时,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出台相关标准、规范,让更多老年人安全、放心地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