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1

11/18

16:17:0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 地理、历史、心理、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地名属于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它是地名学的研 究对象,同时也是民俗历史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地名的研究,可以再现特定地域 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深层次了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地 名的意义》中所说的,“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地名是一个地 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 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 之 邦”、“孔孟之乡”的美誉,也是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 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1]。在对山东地名文化的 考察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地名之于文化,是尘封的记忆,是文化的代言,是历史的引领。 地名使我们看到了山东文化的多元、变迁与凝固,强化了对齐鲁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起作为 山东人、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情。

 

  1. 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

     

    山东人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 山水自然因素对齐鲁文化的基础作用。山东中部,地形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 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 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 原占55%,其他占7.8%。多元性的地形、地貌在山东各地地名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 来源于“山”的地名

    “山东”这个名字本身就与山有不解之缘,因处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除了鲁西北平原区 外, 鲁中南丘陵区和山东半岛地区带“山”字的地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崂山、博山、兰山、泰 山、苍山、福山、莱山、梁山、乳山等。其他带“山”字旁的字在地名中也较为常见。如:崖 (陡立的山边):西河崖、大沟崖;岭(山道山坡):凤凰岭、大山岭;岩(高峻的山崖):鹁鸽 岩;峪(山谷中的平地):孟家峪、圣水峪;岔(山脉分歧的地方):黄家岔、三岔口;岗(高起的 土坡):赵龙岗、马岭岗;岚(以灌木为主的山林):大岚头、大木岚;岘(山口通路):黄龙岘、 桃花岘。

     

    与“山”有关的地名:丘(小土山):安丘、章丘;陵(大土山):乐陵、大马陵;阜(土山):曲 阜、因阜村;坡(山坡):西草坡、苏家坡;夼(两山之间的长广山谷):石桥夼、梁家夼等。

     

  3. 起源于“水”的地名

    山东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水”成为齐鲁文化的基础要素。山东内陆有黄河,东临黄海, 北滨渤海,又有京杭大运河纵观南北,爱水爱家乡的山东人称大运河为“山东的莱茵河”。山 东境内干流长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一千多条,还有“南四湖”与“北五湖”,其中微山湖是 山东最大的淡水湖,东平湖常年有水。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齐鲁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 性,山东人对水的热爱在地名中得以充分展示。在山东17个地市中,“济南、淄博、临沂、滨州、菏泽、潍坊、济宁、威海”八个地市的名字带有“水”字旁,“沂水县、泗水县”直接以水为名。山东各地带“河”字的地名非常多,如“商、齐河”等,仅淄博地区带“河”字的 地名就有二百多个。其他带“水“字旁的地名有:

     

    沟(流水道):小草沟、王家沟;洼(凹陷的地方,水洼儿):刘家洼、蒲家洼;泊(近村傍河的 小平原):石桥泊、山西泊;滩(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邓家滩、王家滩;湾(常 年积水的大水坑):三甲湾、大卜湾;潭(水深之处):龙潭、东潭;池(人工挖的水塘):池头 村、前池;泉(从地下流出的水源):东泉、甘泉庄;港(江河的支流):西滩港、东滩港;濠(水 名、护城河):大濠、小濠等。

     

    与“水”有关的地名,如:桥(架在水上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刘桥、王桥;闸(拦住水流的建 筑物):小闸口、桥头闸;堤(挡水的高岸):王堤口、北堤;礁(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 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马石礁、东大礁;岛(江海或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长岛、青 岛;州(水中陆地):兖州、青州;井(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北井、井泉庄;口(水通向 陆地的地方):打渔口子、曹江口等。

     

  4. 与方位有关的地名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方位概念,方位词的前后附加是常见的地名构造方式。“上、中、下、 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在山东地名中是很常见的,如“崖上、中院、 崖下、前太村、南镇后、左家峪、河右路、东庄子、西周村、南黄村、河北村”等。在同一区 域,带方位词的地名往往成对出现,表现了方位地名的相对性。

     

    在我国地名中独有的方位词是“阴、阳”二字,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 水南为阴”,这与我国的山脉、水流的走向有关。山东多山、多水,受中国传统阴阳观念的影 响,山东的很多地名以“阴、阳”命名。如“莱阳、济阳、蒙阴、平阴”等。受传统喜明厌暗 心理的影响,各地带“阳”字的地名多于带“阴”字的地名。

     

    带有“大”或“小”的地名 很多地名带有“大”或“小”字,这里的“大”或“小”主要着眼于地域规模的大小、人口数 量的多少等。还有不少“大”、“小”相对的地名,大多存在同源分化的关系。以山东菏泽为 例,有“大”字地名194个,如“大陈楼”、“大毕庄”等。“小”字地名73个,如“小冯 庄”、“小毕庄”等。相对地名如:大郭庄、小郭庄;大高庄、小高庄。

     

  5. 山东地名与齐鲁历史文化

    山东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周代,就已发展了农业和手 工业。“齐”和“鲁”是西周时期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分封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山东设4郡50县。其后虽经历了多朝变革,多次历史风云变幻,山东 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的重要地区。山东地域辽阔,物产丰美,也是我国重要的移民地区。齐鲁 历史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对塑造国人的文化品格起到重要作用。

     

  6. 移民历史与地名

    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元朝末年,山东人口严重衰落。明代初年至永乐年间,明朝政 府组织了几次广泛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几乎遍布山东全境。移民对山东地名带来了很大影 响。“以姓氏为居住地命名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命名方式”[2],在山东很多村庄的名字常常带 有姓氏用字,如“黄庄、王庄、肖庄、胡家沟、范家窑、魏家楼”等。有的村庄以移民的名字 命名,如聊城市的李廷白、王光宏;陵县的孙克明、赵先红;济南市的奎盛街等。有的以移民 的原籍命名,反映了移民对故乡的思念,如聊城市的老槐荫、老鸹陈是为了纪念先祖自山西洪 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来,济南的皖新街、晋和街取自移民的原籍皖、晋。有些形式对称的地名 是因为其移民的始祖是亲兄弟或结伴同行的伙伴,如大孟家、小孟家、前吴、后吴、老任庄、 小任庄等。有的移民村以迁入时的户数命名,如十八户、三十八户、八十八户等。

     

    屯田和驻军是集中移民的方式,“屯”和“营”后来发展为居民聚居单位,成为地名通称, 前加姓氏作为专名,如“陈郑屯、白家电、沈家营、马营”等。在鲁西北、鲁北地区的移民村 中,有为数甚多的“官屯”,如“胡官屯、赵官屯、甘官屯、蒋官屯、张官屯”等,是因为这些移民所耕种的田地属于官田,田地为政府所有。

     

  7. 军事历史与地名

    山东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东夷族是在山东地区居住最早的氏 族部落”[3],与当时地处中原西部的夏族、长江以南的苗蛮族并存,多次发生战争,最后东夷族的最后一支为齐国所灭,实现与夏族的民族融合。至今在胶东沿海一带还留有古代莱子国的活动痕迹,在荣成市埠柳镇有个村庄名不夜村,《齐地记》认为是古代莱子国所筑城 邑。“莱”为“蒿莱”,胶东沿海一带很多城市名带“莱”,其语意都与“蒿莱”有关, 如“蓬莱、莱芜、莱阳、莱西”等。春秋时期,齐国为加强防护,修筑了齐长城,而古代城池 的出现,基本是出于军事防护的需要。保留在地名中,则很多带有“城”字,如在淄博周村, 有沈古城、栾古城、杨古城、曹古城、卜子城等村名。自明代中期起,倭寇不断入侵胶东半岛。

    从明至清,中央政府持续加强沿海防卫,设置卫所,构筑炮台。山东地命中带有“营、堡、 寨”字的,都和当年部队驻扎作战防御有关。如文登市的“文登营、军营、崔家营、营南、营 前、柳营街、营西路、营兴路”等;淄博市的“李家营、黄营村、北营村、南营村、解营村、 曹营村、于营村、麻营村、东营村”等。山东各地地命中的“营”字都是当年军队驻地的营房。“堡”是土堆的意思,作战时可在其顶端点火放烟,便于取得联络,带有“堡”字的地名 可以看到当年战争的影子。如德州的“五里堡、十里堡”、文登的“二十里堡、三十里堡”、 淄博的“魏家堡、前胡堡、寨头堡”等,其中的数字“五里”、“七里”等反映了城堡距离驻 地中心的距离。“寨”是防守用的栅栏,很多地名中带有“寨”字,如“王堂寨、武王寨、东 寨子、西寨子、大寨、小寨”等,分布在山东各地。

     

  8. 商业历史与地名

    自古以来,山东的对内对外贸易就较为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薛城等地商 贾云集,形成经常性的商业集会,社会上已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有名的商人。据传越国大夫范蠡,退居陶地即今天的山东定陶西北经商,19年内三致千 金,号称陶朱公,被尊称为商人的始祖。对外贸易方面,山东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4]东 方航线,早在先秦时期徐福东渡时就开辟了从黄海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加强了与邻国的经济往来。

     

    山东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兖州、青州、淄博、德州等地的丝绸,被称为“白烟”或“霜 雪”,来形容其色泽之白和织作之精。山东是我国矿冶重点地区之一,兖州是山东矿冶中心。 莱州、栖霞等地以产金著名,沿海的掖县【今莱州】、蓬莱、即墨、胶州、诸城均设有盐灶, 晒制海盐,行销各地。山东各地地名中大量的“店、集、铺”等字,昭示出当年商业的繁华。 以潍坊地名为例,通过对潍坊地名网的搜索,带“店”字的地名有174个,带“集”的地名60 个,带“铺”的地名31个。兖州地区的“豆腐店、纸坊厂、鹅鸭厂、王铁庄、石人刘、张家 窑”等村名反映了山东手工业制造的发达。

     

    清朝同治年间,烟台被开辟为商埠,广帮潮帮、锦帮、福建帮、宁波帮等各地商船纷纷来烟 台港进行贸易,外国商船也涌入烟台,烟台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受此影响,沿海的青岛、威 海、蓬莱等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保留在地名中的 “埠”字,反映了当年对外贸易的兴 盛,如烟台牟平的“西埠庄、曲家埠、邹家埠、金家埠”等。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穿越济宁城西,济宁一度成为运河繁盛时的商业大都市,皮毛业、酱园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不断发展,使得城区 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济宁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到了清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 62条,城外新增140条,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以上提到的行业大都与地名 挂上了钩,如竹竿街、果子巷、鸡市口街、驴市口街、菜市口街、柴禾市街、纸坊街、糖坊 街、皮坊街、打绳街、打铜街、大油篓巷等。

     

    商埠文化带来了社会的开放与繁荣,由于受到孔孟“重义而轻利”、“买卖不成仁义在”传 统思想的影响,造就了山东人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的品格。

     

  9. 信仰历史与地名

    山东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等53个少数民 族,占全省总人口的0.6%。其中回族人数最多,近46万人,是山东少数民族的主体。在山 东,不仅有五花八门的民间信仰,也有传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信仰[5],反映了齐鲁地 域文化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特色。佛、道教在山东民间流传最为深广,省内各地名山的寺庙 常年香火不绝,以泰山的佛、道教寺观最为集中,数量最多时达400余处。济南佛教寺庙较为 集中,清朝末年济南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之说。民国时期在青岛甚至建起专门的佛教学 校,招募学僧,最多时人数达160多名。

     

    山东各地市都有大量的以寺庙道观为名的街巷地名,反映出山东人多神崇拜之盛。 以“庙”字为例,有“三仙庙、火神庙、娘娘庙、二郎庙、龙王庙、关帝庙、吕祖庙”等,反 映了不同的祭祀对象。通过对山东地名网检索,山东17地市都有相当数量的村名带 有“庙”字。除了最常见的“庙”以外,“寺”和“塔”都是佛教的建筑名称,逐渐转化为地名用字,如济南的村庄名称“大佛寺、小佛寺、大觉寺、李家寺”;泰安市的村庄名“董白塔 村、白塔寺、双塔、塔房”等。

     

    “观”、“庵”、“宫”、“阁”是来自道教的建筑名称,也成为很多地名的用字。鲁东地 区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胶东沿海城市地名中带有“观”和“庵”的比较多,如烟台地区 有“白家庵、程家庵、黑石庵、僻静庵”等共29个带“庵”字的村名,有“店子观、西观、 下观、小观”等21个带“观”的村名;青岛地区有“北大佛阁、东南阁、西南阁”等10个 带“阁”字的村名。

     

    “堂”是一种高于普通房屋的建筑,主要用来祭献祖先、神灵,祈求丰收,逐渐发展为地名 用字。如济南市的村名“北王堂、大龙堂、冯家堂、三教堂”等;聊城市的村名“白堂,陈 堂、崔堂、丁堂”等;日照市的村名“佛堂、老君堂、吕公堂、小凤堂”等。随着社会发展和 科技进步,人们对祖先神灵的信仰方式早已发生改变,但以寺庙庵堂为名的地名,作为历史文 化的见证,仍带给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10. 山东地名与齐鲁居民生活

    地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意愿、物质环境与日常生活等。从 山东地名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上封建君主们的统治理想,更可以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观念意愿。同时,齐鲁大地的丰富物产、民居建筑等均影响了山东地名。

     

  11. 地名用字表达统治者意愿 统治者的意愿是希望江山永固,政权稳定。张燕来(2005)统计了12个表达长治久安意愿的 地名用字,分别 是“安”、“定”、“华”、“昌”、“盛”、“天”、“和”、“平”、“兴”、“广”、 “永”、“光”。我们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安”和“平”为例,来分析山东17地市街巷 地名的用字情况。地市“安”字用量“平”字用量:济南1213,青岛5539,淄博135,枣庄 394,东营114,烟台53,潍坊1511,济宁3722,泰安13,威海179,日照22,莱芜31,临 沂71,德州4334,聊城oo【原文就是这个】,滨州50,菏泽02,从上表可以看出,青岛和 德州两市街巷名中带有“安”和“平”的较多,聊城市街巷中没有这两字。但我们对聊城市其 他类地名的统计发现,聊城市有“安乐镇”、“博平镇”、“茌平镇”、“清平镇”等区划 名。而村庄名中,有“安庄”、“安尚”、“安东”等44个带“安”字,有“太平、刘平、 平村”等24个带有“平”字。

     

  12. 地名用字表达百姓意愿

    统治者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意愿,比如祈求平安多福、盼望吉祥如 意、期待荣华富贵等,在地名中都有反映。这类地名多出现在村庄名字中,因为村庄作为最低 一级行政单位,较多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受上层意志影响较小。张燕来(2005)统计了9个这类 字眼,它们 是“福”、“顺”、“达”、“禄”、“祥”、“富”、“吉”、“寿”、“通”,其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是“福”和“顺”。我们以这两字为例,分析17地市村庄名中的用例情况。

     

    地市“福”字用量、“顺”字用量:济南148,青岛294,淄博124,枣庄122,东营22, 烟台322,潍坊248,济宁69,泰安125,威海110,日照61,莱芜10,临沂187,德州 111,聊城32,滨州144,菏泽58,通过上表可以看到,青岛农村地区“福”字用得最多,莱 芜最少;“顺”字济宁农村地区用例最多,威海和莱芜用例为零。

     

  13. 地名用字与自然物产

    山东物产极其丰富,瓜果蔬菜、烟酒糖茶、煤炭陶瓷和黄金,可谓应有尽有。较著名的有:

     

    植物类: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平度大泽山葡萄、崂山北宅樱桃、阳信鸭梨、乐陵小 枣、郯城银杏、莱西山楂、昌乐西瓜;潍坊萝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寿光蔬菜、胶州三里 河大白菜、平度崔家沟芹菜、崂山绿茶、胶南海青茶、日照茶、平阴玫瑰、菏泽牡丹、莱州月 季、青岛葡萄酒、即墨老酒、胶东大花生、鲁西南棉花、龙口粉丝等。

     

    动物类:莱芜猪、胶州里岔黑猪、鲁西黄牛、德州驴、寿光鸡、青岛红岛蛤蜊等。

     

    资源类:莱西石墨、招远黄金、东营石油、淄博陶瓷和煤、兖州和枣庄的煤等。

     

    我们以山东省会济南市为例,来看自然物产在地名中的用字情况。济南有村名“苹果 园”、“梨枣峪”、“大核桃园”、“小桃园”、“葡萄园社区”、“枣园”、“杏园村”、“西瓜店”、“菜园庄”、“东菜园”、“牡马”、“花红庄”、“花园庄”、“果子 园”、“大柳树”、“三槐树”、“柏树崖”等;“吴糖坊”、“茶棚”、“甘泉庄”、“矿 井”、“棉花店”、“牛家”、“牛王村”、“黄马”、“崔马庄”、“羊角岭”、“驴山 庄”、“鸡耳屯”、“鸭王口”、“西鹅庄”、“张天鹅”、“狗皮李”、“鱼湾”、“张墨 林”、“火石庄”、“老石沟”、“东彩石”、“瓦屋”、“金钢纂”、“铁匠村”、“油 坊”等等,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14. 地名用字与民居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记载了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历程。房屋 建筑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不同的建筑名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老百姓的居住 风格和特色。

     

    建筑的最初样态主要有山洞、草棚、茅舍等,因为这些建筑形式比较简陋、简便,具有多种 用途,既可以用来居住,又可用来打猎、歇息等。以山东淄博地名为例,有“抗洞洼”、“刘 家洞”、“王洞”、“马棚村”、“王舍”等村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出现了“房”、“屋”、“院”、“堂”等建 筑样式,在地名中反映出来。以山东德州地名为例,有“房”字村名43个,“屋”字地名4 个,“院”字村名15个,“堂”字村名85个,如“伙房”、“土屋”、“八里堂”、“王家 院”等。

     

    “庄”和“园”是较大的群居式建筑,以家族式聚居为主,山东各地都有大量地名带 有“庄”字,“庄”字已发展为地名通称。以山东潍坊为例,有2319个村名带有“庄”字, 101个村名带有“园”字。

     

    “楼”是一种较高级的建筑,是古代达官显贵居住的房屋,山东各地均有为数不少 的“楼”字地名。“台”是一种高平的建筑物,用途多样,可用于亭台楼阁、烽火台、狼烟 台、水台等方面。以山东烟台为例,有59个“台”字地名,如“钓鱼台”、“大幸台”等。

     

    山东各地有很多带“家”字的地名,“家”的本义指处所、屋内。 在“屯”、“村”、“庄”、“寨”等通名之前,冠以“王家”或“李家”的专名,也有的 以“家”作为通名。如:屯——北张家屯;村——北于家村,庄——邹家庄;寨——杨家寨 等。以“家”为通名的如:潘家、马家、李家等。这类地名,熔铸了齐鲁人对家庭的热爱,表 现了齐鲁人朴素的乡土情怀。

     

  15. 山东地名与齐鲁方言文化

    “与语言中的其他词语相比,地名更具地方特色”[6],地名作为一种特殊词汇,其用字分 布与各地的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山东各地的大多数地名用字是普通的地名用字,但也有许多 独特的地名用字。这些独特的地名用字有规律的分布在山东方言的不同分区。

     

    钱增怡、高文达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西区又分 为西齐区和西鲁区,东区分为东潍区和东莱区。在东区的东潍区和东莱区,如乳山、牟平、栖 霞、莱阳、平度、寿光、诸城、莒南等地,“疃(tuǎn)”、“夼(kuǎng)”、“泊 (pō)”、“石硼(péng)”等地名很常见,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疃”指禽兽践踏的 地方,多用于村名;“夼”指位于丘陵之间的洼地;“泊”指平坦低洼之地;“石硼”指多石 的地方。

     

    在西区的村庄,如惠民、陵县、茌平、阳谷、梁山、菏泽、单县等地,带 有“集”、“庙”的地名很常见,而东区很少这类地名。西鲁方言称高大的土堆为“堌 堆”或“堌”,这些“堌堆”有的是古文化遗址,有的是黄河冲积的淤土,有的是古代陵墓。 鲁西南地区如菏泽、定陶、曹县、梁山、金乡等地以“堌堆”或“堌”命名的村庄很常见。

     

    方言差异造成了地名用字的区域性特征,同时在地名用字的特殊发音中,反映了鲜明的齐鲁 方言特色。如威海市村名“东床、小床”,其中的“床”读音为shuāng ,“崖头、百尺 崖”中的“崖”读音为yai【二声】等。

     

  16. 余论

    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地名的建设工作,颁布《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地名 的管理,各地市成立地名工作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地名规范工作,并重点支持推进数字地名,建立与国家地名数据库兼容的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依托数据 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制定完善地名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理顺地名管理体制, 向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山东地名的研究,对于宣传山东地名文化、弘扬地名文化的 内涵、提高人们保护地名文化的意识、大力发展齐鲁地域文化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章作者:季丽莉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名研究.山东省地名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1—10. [2]安宏.“试谈人口迁移对山东地名命名的影响”[J].中国地名,2001,(2):4—5. [3]周建生.齐鲁军事史[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23. [4]姜培玉.山东经贸史略[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5—8. [5]郭墨兰.齐鲁文化I-M3.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427—434. [6]王彦.“山东地名中的山东方言”[J].民俗研究。2002,(2):100一10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