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西南,面积698平方公里,现辖7个镇、3个街道、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43.5万,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是一座风光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魅力山城,素有中国陶琉之乡、中国泵业名城、中国鲁菜名城之美誉,是中华孝文化发祥地之一。博山1734年建县,命名含义有二: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县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命名。博山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命名与当地历史文化、山势地形密切相关。
近年来,博山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政部门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有利时机,在按时完成上级赋予各项地名普查任务的同时,高标准建成了覆盖全区、要素齐全、动态运行的标准地名数据库,探索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联动、镇办主动、典型带动、考核促动的“五动”工作模式和“八陡镇五老-地名普查献余热,一片丹心奉桑梓”等一批在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地名普查工作品牌,各项工作始终走在了全市前列。
一、紧贴发展需求,突出抓好地名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提高站位超前谋划,将区民政部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保障地名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在地名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博山城区地名群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以路、街、巷和居民区为骨架,连带其它各类地名统一考虑,在规划中遵循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特点,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突出特点、含义健康、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进行地名规划。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及城市总体规划时,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为依据,同步制定地名规划与建设规划。
二、紧贴工作实际,严格规范地名命名管理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广泛宣传地名法规政策,通过印制《博山区地名申报咨询服务指南》,将地名命名法律规章、地名审批操作流程等编辑入册,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使用地名。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地名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加强法制引导,及时纠正不规范使用行为,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与发改部门、行政审批部门联合建立标准地名预先登记机制,在项目立项时,建设单位就到区地名管理部门进行标准地名预先登记,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颁发标准地名预先登记证明,从而有效避免建设单位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系列证书但是名称不合法问题。与住建部门联合建立房屋预售使用标准地名机制,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30日内,持标准地名预先登记证明到区地名主管部门确认其名称,经实地勘察无误后,予以正式命名。我区所有新建住宅区和大型建筑物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必须以建设单位提交的区地名办出具正式地名批复文件为准,实现地名命名合法化。与行政执法局联合建立地名标志巡查机制,行政执法局网格员发现道路标志损坏情况,及时报送地名主管部门进行维护修缮,确保地名标志及时更新,完好无损。
三是规范地名使用。在地名命名准确性方面,积极引入地名论证程序,充分发挥地名专家组的参谋助手作用,挖掘地域文化,不断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在规范使用地名方面,加强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求各镇(街道)对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出现的楼盘“推广名”以及“有地无名、有名无牌”等情况,采取下发整改通知书、约谈督促、部门联合执法等措施,督促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并在设置新的地名标志时,按照国家确定的规范汉字进行地名书写,确保实现地名标志标准化。
三、紧贴群众生活,大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一是创新宣传方式,讲好地名故事。地名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代表了文化和传承,更是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保护地名文化工作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了红色地名故事征集、红色地名摄影比赛、地名文化专题展览等系列宣传活动,共有650余人次参与,选报红色地名故事、红色摄影作品14个。先后拍摄《博山优秀地名文化》《地名普查话源泉》反映博山地名文化特色的专题片2部,在区人民公园建成荟萃博山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墙1处,选取部分优秀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融入博山陶琉文化地方特色,以“图片+文字介绍”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博山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是推进成果转化,深化成果应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家地名词典》、《山东省地名诠释》、《山东省地名录》审核修改工作。正式出版博山区地名图、录、典、志,出版《博山地名故事》。其中《博山地名故事》重点对众多前人著述、碑刻谱牒、民俗文化等资料以及相关的村镇沿袭、山水名胜、传闻轶事等民间富有生命力的地名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大力弘扬了博山优秀地名文化,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是规范标志设置,提升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地名文化,开展地名保护,博山区投资100余万元设置农村居民点及城镇道路街巷地名标志。新设置农村居民点地名文化保护标志161块,其中18个名村古村采用自然石方式,古朴美观;其他143个农村居民点采用花岗岩立碑式,庄严大气。设置道路街巷地名标志600余处,严格按照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南北走向为绿底白字,东西走向为蓝底白字,醒目大方,进一步提升了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下一步,博山区将认真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进一步创新思路,提升水平,推动地名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