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构建多元普惠养老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20-07-17 16:35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东明县近年来改革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构建多元普惠养老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初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东明县积极整合全县养老资源,建立了能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的服务型养老、托底性养老机构。

以民营养老机构模式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主体,全面激活民营养老机构活力。目前,已建成康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为民养老中心、阳光老年服务中心和丹枫养老中心4家大型民营养老机构,提供床位3687张,入住率达90%以上,其中康宁养老先后荣获全省和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以公建民营养老模式为依托。东明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办养老院运营机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第三方服务机构托管,缓解了财政压力,改善了养老院基础设施和管护水平,减轻了托管方投资成本。马头镇养老院被托管运营后,托管方先后投入800余万元进行改造升级,面积增至1000平方米,床位由14个增至240个,护理团队由兼职6人增至专职30人,入住老年人数量由12人增至180人,日常入住率达75%。

以集体互助养老模式为补充。东明县创新探索“幸福院+周转房”的集中居住养老模式。幸福院每套周转房配有一间卧室、一个会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等家居场所,还配有娱乐活动室、卫生室等活动场所,实现了居住、就餐、娱乐、医疗服务等“一院多能”。“幸福院+周转房”以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为原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入住老年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同时,将幸福院建设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和新村建设紧密结合,为搬迁群众提供临时性周转住房。目前,已在菜园集镇、武胜桥镇、陆圈镇、小井镇投资800万元建设周转房217套。

以康养为载体,推动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

东明县将开展医养结合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扎实推动各种扶持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积极推动“医内设养”。对于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的,民政部门实行备案制,免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并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卫健部门同时给予一定的建设补助。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设立老年医学科,与养老机构合作开通老年人看病就医绿色通道,对高龄、重病、失能老人就医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与北京、省立医院开通远程影像会诊,老年人在康复中心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高效服务。目前,全县已有11家卫生院完成了“两院一体”建设并投入运营。

积极推动“养内设医”。引导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列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将医疗资源配置作为养老机构新建和改扩建的基本标准,统筹推进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专业特长的医师开展疾病预防、中医调理等非诊疗健康服务。建立可持续医疗服务运行机制,对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积极推动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医养联合体。目前,全县21家养老机构共设床位5278张,其中护理床位1755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3%。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对全县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医学护理及安全防护能力,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全方位专业服务。目前,全县已有80人获得护理员证书,持证率达80%。

以满意为标准,提升管理运营服务水平

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东明县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水平。

确保老有所养。东明县聘请专业营养师,合理搭配膳食,定期为老年人提供洗衣、理发等日常生活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居住体验。从管理机制入手,规范衣食住行等标准化管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养老机构运营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价。以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居住安全等为重点,对养老机构进行评级挂牌,考核结果与市、县级养老院政策补贴资金挂钩。协助指导养老机构健全完善收费标准,各类养老机构收费定价均为全市最低。

确保老有所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展棋牌、健身运动、乐器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娱生活。开展“一帮一、一帮多”等互助活动,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志愿者等群体,进行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困难帮扶,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

确保老有所安。将养老产业与商业保险体系相结合,全面实行双保险制度,为入住老年人购买财产保险,确保养老场所财产安全有保障,同时,每年为入院老年人购买不低于50元的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入院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