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破解土地、资金、观念制约 扎实推进绿色殡葬建设
去年以来,武城县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聚焦破解土地指标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传统丧葬观念制约“三大难题”,趟出了一条绿色公墓建设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第一批14处农村绿色公墓试点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坟墓迁移工作同步推进,提前完成了2020年建设任务。
一、深入挖潜,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在“地根”日趋紧张,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土地供给是突破绿色公墓建设的首要关口。武城县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确定了以历史形成的传统墓葬区就地新建为主,林地、未利用地为辅的建设思路,将过去的“老墓地”变成了现在的“新公墓”。现14处绿色公墓用地全部合规,8处为特殊用地、3处为未利用地、3处为林地。一是联合调研,全面摸清底数。县民政、自然资源部门及相关镇街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县各村的殡葬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逐村排查可使用地块情况,认真核实位置、面积、土地性质,制定勘测定界图,为绿色公墓建设提供精准选址信息。目前,共排查出“传统墓葬区”(特殊用地)119块,涉及土地1718亩、林地60449亩、未利用地4494亩。二是腾笼换鸟,老墓地焕新生。特殊用地多为历史形成的传统墓葬区,利用特殊用地既不新增占地,便于群众接受,又可腾空土地,增加可利用面积。以老城镇南街公墓为例,该村通过迁走40座坟墓,腾空土地4.6亩,设置合葬墓穴350个,不仅能容纳周边所有坟墓,还能满足附近村庄5000人口20年的安葬需求。同时,武城县按照《山东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及正在进行的国土空间规划,积极规范特殊用地手续,为绿色殡葬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截至目前,已在“传统墓区”(特殊用地)新建绿色公墓8处,占地41.2亩,腾空土地122亩,设置合葬墓穴3007个,可满足周边村庄4.3万人20年的安葬需求。三是因地制宜,合理运用林地。在特殊用地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利用林地、使用未利用地进行补位。武城县认真落实《山东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确保绿化率75%或绿地率40%的情况下,规划建设绿色公墓3处,占地12.4亩,设置合葬墓穴1166个,覆盖使用人口1.7万人。使用未利用地建设绿色公墓3处,占地12.6亩,设置合葬墓穴1690个,覆盖使用人口2.4万人。
二、多方争取,破解资金制约难题。武城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上级扶持、部门争取、县级统筹、镇级自筹、社会捐助”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绿色公墓建设需求。截至目前,14处农村绿色公墓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由民政部门牵头争取省级财政对2019年至2022年节地生态绿色公益性公墓建设奖补资金,目前已落实资金37万元。由发改部门牵头争取将县殡仪馆公墓建设列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目前已申报项目资金398万元,并通过市级审批。县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按照“分类奖补”的原则,对覆盖人口超过1万人的,县财政承担60%,超过1.5万人的,承担65%,超过2万人的,承担70%,以真金白银鼓励引导镇街实施多村联建,各试点镇村将公益性公墓建设、运营、管理纳入政府基本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畴,优先保障建设资金。同时鼓励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不断拓宽资金渠道。目前,首批14处农村绿色公墓试点占地总面积66.2亩,设置合葬穴位5863个,可满足8.4万人20年的安葬需求。计划6月份启动第二批绿色公墓建设,以镇级和多村联建形式为主,争取年底前每个镇再建2—3处公墓。
三、试点引领,破解观念制约难题。以首批绿色公墓试点村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宣传引导、高标准建设公墓、出台迁墓优惠政策等措施,逐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广大村民由开始的不关注、不理解、不支持变为现在的主动了解、积极配合、有序迁入,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一是全面宣传发动,树立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土地账、环保账、安全账、和谐账“五笔账”,以实打实的数据赢得群众的信赖。例如,推行绿色公墓,仅取消棺木、丧架队一项,群众就可节约3000至10000元,每起丧事办理费用由2万元左右下降到5000元左右。以前一亩地只能建20个大坟头、安葬40人,绿色公墓每亩可设置200个合葬穴位、安葬400人,不但环境优美,还可以节约90%的土地。同时,先后组织镇街党委书记、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中老人等350余人赴外地参观学习,开拓群众眼界,激发村民参与绿色公墓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优美环境。统筹规划好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严格按照上级标准建设墓穴、安装卧式碑,配齐配全集中焚烧炉、管理用房、监控设备等附属设施。在公墓主道及周边设置绿化隔离林带,墓区内充分利用碑前墓后空闲地见缝插花、立体布绿,切实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营造出既庄严肃穆又清新优美的祭祀环境,与老式坟头形成鲜明对比,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三是实施惠民政策,解决后顾之忧。实施“五免”惠民优惠政策,即动用机械、接运骨殖骨灰、骨殖火化、骨灰盒、骨灰寄存全免费,全面激发群众迁坟积极性,实现了新增逝者全部入公墓安葬、旧坟墓愿迁尽迁的目标,增量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存量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目前,14处农村绿色公墓安葬新死亡人员骨灰32例,迁移坟墓164座,免除群众迁坟费用1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