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 助力社区治理提档升级

发布日期:2020-05-15 17:41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2018年8月,垦利区被确定为山东省17个“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试点单位之一。试点工作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主线,以社区居民需求期盼为导向,以服务事项清单化、空间营造亲民化、队伍培养系统化、互联共治信息化、优质服务常态化等“五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全科高效精细服务,扎实推进城市社区有效治理。

一是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化。针对社区工作头绪多,任务界定不清晰的问题,按照减少环节、优化流程,规范运行、便民高效的原则,对城市社区承担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31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公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批)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明确服务事项名称、实施主体、实施依据、服务对象、收费标准及依据;制作服务指南工作流程图,对申办事项的环节步骤、提交资料、办理时限等都以流程图形式作出详解,让居民群众拿在手中、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二是队伍培养系统化。垦利街道探索形成“社区建设者学院”培训体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内生动力”三大方式,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业务及服务能力。先后组织12批260余人次考察学习上海、成都等先进地区经验,并组织开展了社区工作者增能赋能、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沙龙、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创新论坛等培训共计28期,培育骨干1800余人次。开展本土社工机构与全国社工百强机构“牵手计划”,加快提升本土社工组织能力水平,对72名社区工作者进行系统化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为试点社区选优配强19名“全岗通”业务受理员。

三是空间营造亲民化。投资120万元分两批对社区党群服务大厅进行空间优化,将分设的各个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设置前台受理区、后台审核区、自助服务区、休闲等候区、议事协商区5大主体功能区,打造“开放式、无柜台”的服务环境。其中,前台受理区由全科社工轮班值守,两人一组,五天一个周期;后台审核区对受理的前台事务进行分类审核、快速交办转办;自助服务区为居民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21个微信公众平台和31项便民服务卡,便于居民了解业务流程及需要提供的资料;休闲等候区配备了桌椅、饮品、阅读书刊等,提供舒适的等候服务;议事协商区,搭建了“平和茶社”“五九议事厅”等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按照议事协商程序开展民事民议民决。

四是互联共治信息化。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社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研发了垦利“社区通”作为居民社区线上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置社区公告、办事指南、党建园地、身边事、议事厅等功能模块,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线上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试点期间,有15046名居民家庭,1766名党员加入“社区通”,总体浏览量已经达到了353160次,居民活跃度达到666775次。同时,以“多网融合、提效增能”为目标,按照“任务相当、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重新划分182个基础网格,159个专属网格,将党建、民生、维稳、安全等工作全部沉到网格,推动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试点以来,已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类服务事项近3000项,服务满意率达到98%,比之前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

五是优质服务常态化。创新建立“一条龙”便民机制,制定了《“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指导手册》,健全完善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轮值服务、综合受理等12项工作制度,切实把制度建设融入每一个岗位、 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杜绝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服务不优等现象,形成了“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理事、靠制度规范运转”的高效工作格局,提高了服务水平。探索实行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制度,分区域化党建、服务群众、网格化工作、组织培育和社区治理五个方面实施百分制考核,并突出考核结果运作,将考核情况与评先树优、工资绩效相挂钩,切实做到责权相统一,大大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