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0

03/19

15:21:3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因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而得名冠县烟庄街道张平村


在冠县城区东北部济聊高速路口东侧,有个张平村,是个3000多人大村庄。清道光十一年(1831)《冠县志》有张平村记载,后因人口增多,村落扩大,分为前张平、后张平两个自然村,现今已经包括前张平东、前张平中、前张平西和后张平四个行政村。

这个地方,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孟子效法孔子,极力推行儒家仁政思想,不辞劳苦,奔走于诸侯之间,周游列国。这一年,他结束了齐国的游说,率领弟子,又马不停蹄地准备赶到魏国去,来到了这里。

孟子路过此地时“烽烟吿惊”,受到百姓的欢迎和爱护,人们慕其名纷纷提着水壶来到大路旁欢迎、护送这位圣贤,在这里至今留下村名提固和“千家店”,即今天冠县提固村和店子村。当时,冠氏邑有一位名叫景春的著名说客,对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个出名的纵横家十分崇拜,便趁此机会找孟子请教一下,于是就上前拦住了孟子的车。

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诸侯就非常恐惧,安稳下来天下的战火就熄灭。”孟子“止车而立”,停下车在车上站起来,晓谕景春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住在天下这座房子里,实行天下的大道理;能实现抱负就与百姓在一起,不能实现抱负就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还说:“这样的人怎么算得上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二十岁的成年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做父亲的就要嘱咐他;姑娘出嫁的时候,做母亲的就要嘱咐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必须要恭敬,必须要警惕,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用顺从作为处世原则的,这是卑贱的女人之道。而男子汉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应该讲究‘仁’;站立于天下最正确的位置,应该讲究‘礼’;走在天下最宽广平坦的大路,应该讲究‘义’。”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一个有正义、有正气的七尺男儿,富贵荣华不能动其心,贫贱困危不能变其节,在生死面前,不能挫其志。这种正大光明的人便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后人以这样的人为榜样,以这样的人为向往,以这样的人为荣光。孟子对景春说,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做人应该是“和而不同”,这才是真正的丈夫。孟子这晓谕景春的精辟论断,无异是一声巨响,使张仪之流立即黯然失色,纵然在今天,依然令人震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孟子门徒们收录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晓谕景春这句名言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人们处世哲学的千古绝唱,竟然来源于这里。

孟子晓谕景春的故事为历代传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重要地位。东汉时期,身为太史令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字平子,他曾花十年心血创作《二京赋》,他认为,“君子不患位之不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获,而耻智之不博。”这和孟子的大丈夫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一年,张衡来到冠氏邑,为纪念孟子晓谕景春这件事,取孟子“晓谕景春”之意,在此“筑台、构亭、勒石纪之”,修建起一座“晓春亭”,晓春亭遗址位于冠县县城东北十二里,人们以张平子来命名村庄以示纪念,后来简称张平村。

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县令夏浚在张平村建设学校,内阁孟渊重新修建晓春亭。清嘉庆九年,再次修复晓春亭,并建其孟子庙,塑孟子塑像,开辟庭院,再次建起学堂,并拨付良田作为祭田,以备祭祀之用,冠县教谕张登三和孟子的67代孙孟毓杰分别作记、刻石立于晓春亭旁,直到民国时期还对其修缮。这里成为历代地方官绅、儒生及百姓祭礼孟子的地方。

张平村这个普通的村庄,因为一座小小亭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联系着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见证着一段不朽的千古名言,也成为鲁西大地上一抹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亮点。

来源:聊城市民政局

作者:戴敬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