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地理实体的象征与标识,反映出一个地方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地名文化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沂源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从过去一个被国家救济的贫困县到2010年实现年国内生产总值164亿元,仅上市公司达到4家,在资本市场上流行“南有江阴,北有沂源”之美誉,是世界爱情发源地。特别是织女洞与牛郎庙,是我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有世界最大的爱情博物馆,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沂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爱情之乡”。 沂源县通过举办了三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文化节,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沂源溶洞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溶洞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溶洞群”。是沂源县首个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殊荣的景区。
2010年,沂源县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这是继“全国绿化模范县”、“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殊荣后,沂源获得的又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这三项荣誉的区县。
沂源文化与秀丽风景吸引了世界各国游人纷至沓来,加速了与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有利地促进沂源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透过沂源县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地名文化在沂源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开发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不断提高沂源地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美誉度
地名文化对于地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很重要的意义,给游客提供了多维视角去加深对目的地的了解,融入目的地的文化,体验异质文化的冲击和交融。而这种文化交流正适应了目前人们的旅游心理转向,即从传统的观光游层级到精神上、心灵上的感受和体验,对异质文化的向往,渴望触及到深层次的交汇和碰撞。地名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凝结和窗口,从其由来、形式、结构、涵义、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到该地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社会心理、风俗习尚、宗教信仰等等;一些地名能够成为极为重要的吸引物,让游客对其地生发渴望,或者能给引发某种浓烈的趣味、审美的愉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着色添花,在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中融入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之中。例如,沂源溶洞群和鲁山森林公园,具有天然的独特的魅力。鲁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鸟类王国”“世外桃源”“天然氧吧”之美誉。沂源溶洞群在10平方公里之内已发现洞穴100多个,被专家称为“江北第一溶洞群”。
游客旅游追根究底是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渴望,而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缩和象征,透过这层镜像可以解读到地名背后隐藏的地方文化。通过地名的研究还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族迁徙和分布等等。这对于丰富民族文化遗产会起到积极作用。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词人秦观的一曲《鹊桥仙》,让牛郎织女这段原本凄美浪漫的悲剧故事,摇身一变转化成了令人羡慕不已的永恒的爱情。词语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形成独具美感的写意空间,给游客的体验铺垫美的基调,引发美的联想,文人骚客于此情此景中有感而发创作的诗词歌赋、对联绝句更为游客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素有“天上银河,地上沂河”的美称。
二、挖掘地名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塑造沂源地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氛围,折射出继往开来、再创丰功伟绩的雄心和壮志
地名在历史的起伏跌宕中,所代表的决非一方地域、一方百姓,更能超越它所深蕴的文化,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情感格调,悠悠触击着游客的情愫。旅游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寻求各种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滋养。
安作璋教授认为,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等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所以,地名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应同时进行。目前城市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很多历史遗迹消失了,再重修或硬性保留地名就显得非常无奈。地名是城市的一种符号,没有了载体,这种符号就是虚的。城市发展是必然的,但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要调和矛盾,这样才能保护好城市特色。而地名就是显示一座城市特色的文化,没有了这种文化作支撑,城市也就失去了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千城一面必然出现。
地名文化反映的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丰富地域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展示地区形象、提升地域品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无形力量和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生地名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大量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弘扬地名文化,在保护老地名、保护传统地名、挖掘优秀地名的同时,切实加强新生地名文化的锤炼与打造,使沂源的地名文化在这种新老地名继承与变革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历久弥新,注重保护古老地名文化,使古老地名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知名品牌和无形资产。虽然一些古老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在历史的演变中消失了,但保留下这些地名可以窥见历史发展的脉搏,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联想,使我们的城市具有立体感、纵深感。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应注意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予以保护和利用,以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例如,沂源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2100 多人负伤致残,1800多人壮烈牺牲;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都曾在沂源生活和战斗过。沂源许村东有解放战争年代陈毅元帅拴过战马的槐树,故名拴马槐,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沂源三原——生命之原 河水之源 情爱之缘。象征着泪水,汗水,血水。
结 语
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由于种种原因,地名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存在着严重的乱起名、乱改名现象,给传统的地名文化造成了严重损害。研究保护我县地名文化遗产,唤起社会保护地名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地区品牌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