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地名即地理实体的名称。地名命名就是在对地理实体进行充分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用文字符号加以标注。大力开展地名工作,对地名命名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地名工作更加“着陆”、到位,功在当今,利在后世,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从八个方面,对地名工作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有关专家提出批评。
一、地名意识
地名意识是否到位,是地名工作的首要问题。开展地名工作,首先应倡导强化地名意识,尤其是领导者的地名意识。对地名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地名工作的到位程度。与企业商标相比较,地名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共资源”,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企业对商标的重视。对企业而言,商标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地名的价值,却很少有人去评估。实践证明,有的地名,可直接用于注册企业商标。而商标的使用,则又进一步彰显了地名。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名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地名,像天安门、故宫、地坛、王府井、长安街等这些“内部”地名,说它们价值连城,难以估量,并非妄言。
在《高青县城市地名规划》中,我们涉及了“千乘”这一古地名。千乘,对高青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历史记载,高青地曾为齐国之千乘邑,两汉时为千乘郡和千乘国所在地;千乘,概言战车、马匹之多,国之殷实之景象。因此,用“千乘”这一古地名对高青县城区的道路或小区等进行命名,就是对千乘文化的挖掘,高青地名命名就找到了“自我的”亮点。据了解,有的企业在注册公司时,就想以“千乘”注册,到工商部门一查,结果被东营的一家企业早已抢注。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名意识非常重要性。谁意识的早,谁的认识水平高,谁便受益早。
二、地名与地理实体
战国名家公孙龙:夫名,实谓也。就是说,名是对实体事物的称谓。因此,命名实体事物,应立足实际,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考量。
地名命名要着眼于发掘地域资源(自然的、人文的),着眼于对历史文化的纵深的、全面的发掘,着眼于突出亮点、突出特色。一个好的地名就像一颗夜明珠,令人兴奋,令人欣喜,令人欣慰,其作用和影响必难以估量。
地名命名宜着眼于被命名事物的特点、区域板块特点或资源优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研究;地名命名宜着眼于长远,不为传统迷信所束缚,不苟眼前之利,不观领导之眼色。
地名命名应尽可能蕴含更多的信息,要给人以更多的启发,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美的陶冶、享受和激励。
如黄河,1855年黄河夺道大清河,从高青北部边缘过境,过境长度约47公里,对高青县的工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黄河,不仅由害河变成了利河,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河、母亲河、圣河。其沿岸植被丰茂,绿树成荫,堤岸雄奇,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黄河的存在,使高青拥有覆盖全县农田的马扎子、刘春家两大灌区,拥有艾李天鹅湖、大芦湖、千乘湖三大湖泊,拥有沉沙池、引黄过青干渠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因此,以“黄河”命名高青城市地名,是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张亮丽的地域资源名片。
三、 地名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地域,也难以让人看到未来。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点睛之笔。地名应较好地反映地域文化。因此,地名命名应注重研究地域文化。以“扳倒井”为例,经过企业多年的运作和发展,它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代名词,是浓香型白酒的一个著名品牌,而且是该企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名命名中,我们尝试以“扳倒井”或“国井”来命名街道或小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同样,在《高青县城市地名规划》中,我们涉及了“济水”这一古河流名称。作为古代“江、河、淮、济”四大河流之一的济水曾横穿高青,当时,济水北岸曾建有鄋瞒国的都城——狄邑,南岸建起被阳城,成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至今,沿途的村落都留有济水的烙印,如堤上刘、堤西里、河西、堰头、付家堤口等。济水,是一个辉煌的字眼;济水,是济水文化的缩影;济水,是地域文化的名片。用“济水”命名高青城市地名,将增强城市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味,并使人们联想和想象到高青地曾经的辉煌。
四、地名与艺术
地名命名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如果说,艺术从某个角度说,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一个好的地名,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语,从而,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或给人以启发,或给人以想象,或给人以激励。因此,地名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笔者在《千乘之洲•高青》丛书(《九曲黄河》卷)中,尝试对黄河大堤景观带进行了命名。因黄河从高青北部边缘过境,过境长度约47公里。大堤两旁绿树成荫,草长莺飞,美景如画,故名之曰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目前,这一景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情区,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景观带基本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并已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恰当的地名命名,不仅有社会效益,其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地名的强化
地名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地方特产”,并往往打着时代的烙印。因此,地名命名应强化地方特色,不宜面面俱到。对于好的地名,如果能够彰显地域的亮点和特色,不妨重复使用,这种重复是必要的。如可采取加序列号的方式,如千乘一路、千乘二路、千乘三路;济水一路、济水二路、济水三路等。为深化某个区域的地名,对有关历史地名可进行系统性开发,以使地名具有区域性特点:如在高青县城区可探讨使用“金岭路、银岭路、铁岭路”等。这些重复或系统性的命名,便是强化。只有强化,才能突出主题,只有强化才能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只有强化才能彰显地域的文化底蕴。
六、地名与品牌
如果说地名命名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地名就是脑力劳动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一个好的地名,经时间、空间的推移和变换,就会突显其意义和价值,就会成为一个地域的代名词,就会成为货真价实的地名品牌。如著名的上海滩、南京路、世博园;济南的泉城广场、英雄山、千佛山;淄博的柳泉路、世纪路等,都是非常好的品牌地名。所以,地名工作的重点,就是不断打造优良的地域地名品牌,从而提高城市的品味,达到经营城市和推介城市之目的。
七、地名与专家
地名命名涉及地理、历史、风俗、文学、艺术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应当明确,地名命名是“专家小组”的工作。就像盖一栋摩天高楼,要由设计师、建筑师等专家和建筑工人去完成;创作一首歌,要由曲作家、词作家和歌唱家去完成。不仅如此,地名命名如规划等,还应经过专家的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并应经过“三级会审”才能颁布实施。即:一级,专家小组初级会审;二级,领导和群众中级会审;三级,上级专家小组终审。由此,地名专家的聘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需经过认真的筛选,其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经过严格考试、获得地名专家证书的;(二)、熟悉地名工作、热爱地名工作的;(三)、责任心强、有见地、文字好、知识渊博的。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名工作者,才能有资格接受聘任。
八、地名与领导
领导在地名工作中,不必要求自己样样精通,不必事必亲躬。应充分发挥地名“专家小组”的职能作用,大胆放权。不怕花钱,给时间,给条件,使每一个地名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在具体审核工作中,不搞一言堂,敢当小学生,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城市的好的地名,就是一篇好文章,既有整体之美,又有局部之亮色;既有层次之美、逻辑之美、系统之美,又有深度、广度和高度;一个区域的好的地名,就是一个典故,一首诗,一曲天籁之歌;一个城市的好的规划,必依赖于“专家小组”的认真研讨和广泛论证,依赖于领导对地名工作的深刻认识、积极支持和大胆放权;好的地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彰显,并对后世子孙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