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释放民生红利兜牢社会救助底线

发布日期:2019-09-18 18:00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出台《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把外来务工人员和在青就读大学生也纳入救助;建立困难家庭医疗兜底救助制度,低保家庭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实现全额救助;创新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1+7”党建与社会救助融合发展模式;成立“蓝马甲”信息员队伍深入群众家中,主动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800余户……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被民政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区,城阳区在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方面不断释放民生红利,扩广度、提精度、增密度、加力度、转态度、升温度,着力构建起全面覆盖、大统筹、精准化的社会救助模式,使民生底线越兜越紧、越兜越牢、越兜越实。近日,山东省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青岛市城阳区召开。

而城阳区的探索实践只是青岛市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三个聚焦”,着眼统筹发展、兜底保障、能力提升,不断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实了托底线与救急难、广覆盖与保重点、解决收入型贫困与支出型贫困、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相结合的救助保障网。

制度加持

保障水平和工作效率双提高

今年,青岛市先后出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社会救助“一证办理”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不断完善各类救助制度,加强与扶贫制度的紧密衔接,统筹救助标准,实现共享发展。目前,青岛市有7个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每人每月660元;3个县级市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90元,城乡平均标准比为1.08∶1。

落实“放管服”要求,在全市推行社会救助“一次办好”“一证办理”改革。“蓝马甲”信息员队伍等为群众代办、帮办,切实在社会救助申请流程上减轻了群众负担。青岛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乡镇(街道)试点,进一步优化办理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社会参与

突破基层救助服务瓶颈

青岛市将社工充实到基层救助队伍中,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积极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社会化改革。政府购买服务开展低保第三方评估,不但减轻了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压力,还促使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更为精准。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通过开发移动客户端,探索智能化低保评估。实施“互联网+社会救助”,推进救助信息化、规范化,实现救助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全部系统运行、闭环管理。目前,青岛市还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20个部门34项数据联网核查比对,推动了社会救助向更精准、更精细的目标迈进。

该市不断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每年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行动,强化救助政策落实的督查、整改。定期通报各区(市)救助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抓好落实。同时,全方位宣传救助政策、公开救助情况,设立投诉热线,强化社会监督。

一户一策

让社会救助“压舱石”更牢固

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后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任务就越艰巨、责任就越重。青岛市以问题为导向,在保障贫困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救助方式,对因各种原因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特殊家庭建立“一户一策”救助机制,“靶向”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提高救助成效,增强贫困对象的获得感。

截至今年8月底,青岛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万户、9.4万人,城乡特困人员5496户、5625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8059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6亿元。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岛民政系统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手段上强化,多应群众所盼,多解民生之忧,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压舱石”作用,为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