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助 相伴成长 济宁市儿童福利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济宁市以“携手共助 相伴成长”为主题,突出组织领导、制度机制、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全力构建儿童福利体系,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困境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目前,全市8817名留守儿童全部纳入有效监护范围,1472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450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基本保障;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组织、吸引专业人才从生活、医疗、就学、就业、心理健康等全方面构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 发动社会力量
积极与省级公益扶贫组织对接,链接优秀资源和社会力量,充分服务全市儿童福利事业。2017年至今,已连续两次联合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健康扶贫部、山东天使健康救助联盟、山东健康咨询网主办“精准扶贫暖人心 传递大爱正能量”大型公益救助活动。在2017年举办的首次活动中,现场筛查350名患病儿童,有95名符合救治条件、免除费用307万元,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今年,救助病种由3种扩大到9种,有650个患儿家庭报名筛查,有效缓解困难患病家庭不能承受之苦。今年5月31日举办的活动当天,来自全市的650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胆道闭锁、罕见病等9类重大疾病的儿童接受现场筛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将获得救助基金的帮扶和省级权威医院的手术治疗。
经筛查符合救助条件的,患儿将获得相应救助。其中,0-16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每人5万元诊疗费(含新农合)以内免费救治;0—14岁小儿白血病患者,每名患儿最高减免5万元诊疗费;0-16岁小儿肝移植患者,每名患儿最高减免3-7万元诊疗费;1-2岁小儿胆道闭锁患者,每名患儿最高减免5000元诊疗费;18周岁以下(含)罕见病儿童,每名患儿最高减免3000-30000元诊疗费;1-14岁先天性耳聋儿童,可免费植入进口价值8-18万元人工耳蜗;尿毒症亲体肾移植患者,每名患者最高减免30000元诊疗费;1-18岁脊柱侧弯患者,每名患者总诊疗费5万元以内免费治疗;60岁以下的尘肺病患者,每名患者最高减免8000元诊疗费。
加大投入力度 提升保障标准
2015年济宁市被民政部列为国家儿童福利保障工作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实行“分层推进、分类立标、分标施保”,使儿童切实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实现“生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成有所为”。扩大了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保障对象从孤残儿童逐步扩大到困境儿童(残疾儿童、重病儿童和流浪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包括父母重残或重病的儿童、父母长期服刑或强制戒毒的儿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贫困家庭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关爱保护服务。
高标准建设的市儿童福利院于2011年投入使用,9年以来,按照愿进全进原则接收全市孤儿和困境儿童,现集中供养儿童达到126多名。同时,配备了抚育、康复、特殊教育等必需的设备器材和救护车、校车等,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的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和监督评估等功能。
建立定额生活保障制度,按照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200元、散居孤儿每人每月720元、困境儿童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2019年1月起,困境儿童由每人每月不低于 300 元提高到不低于 500 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 720 元提高到不低于 920 元;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 1200 元提高到不低于 1400 元。
规范开展国内收养和涉外送养工作,使孤儿回归家庭。建立残疾儿童家庭收养生活补贴制度,具备条件的家庭依法收养残疾孤儿、弃婴,为依法收养残疾孤儿、弃婴的家庭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发至被收养儿童满18周岁。对孤儿及困境儿童成年后不具备劳动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按政策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保障或农村“五保”保障。
围绕困难家庭孤残儿童保障,积极开展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累计实施儿童脑瘫、先心病、唇腭裂等各类重症手术860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不断探索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创新发展项目运作新机制,实现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新突破。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2017年至2018年,济宁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有机衔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项机制、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有归属、有平台、有人管,扎实开展各项关爱帮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形成全社会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格局。市民政局联合财政、教育、妇联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进一步建立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制度,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试点。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2017年争取财政资金342万元、市级福彩公益金34.5万元,2018年争取财政资金352万元,全部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同时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工作站、活动站给予经费支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孵化培训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专业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灵活性作用,提升关爱服务质量水平。
三是创新帮扶形式。通过县级政府购买、乡镇政府使用的形式,大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着力打造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以实际从业人员为骨干、以志愿者为重要补充的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发展培育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公益社会组织,通过免费提供场地、给予小额创办资金扶持等方式,孵化和培育了济宁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团、“明行足”公益发展中心、“泗水微公益”协会、梁山大义社工、梁山马大姐爱心服务社等多家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领域为主的社会组织,在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合作交流、业务支持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搭建了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健全儿童专干人才奖惩、评价、监督和使用机制,以点带面,发展村级志愿者,激活儿童服务站。
四是强化项目运作。采取政府购买、政府补助、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研发和策划服务项目,指导项目向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发展。通过项目化、品牌化运作,系统推进各项帮扶行动落实。泗水“微公益”协会同中华儿慈会、山东省慈善总会、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腾讯公益、新华公益、京东公造等平台上线公益项目13个,募集资金800多万元。协会发起的“微爱1加N”项目,获了中华儿慈会99公益全国“最佳项目”和“最佳团队”两项大奖。裁至目前,协会成员已累计行程近50万公里,筛选泗水县549个村庄的4500多个贫国家庭,为1500多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少年儿童建立了详细的帮扶档案,对1338名困境儿童实施了长期的生活和学业帮扶,帮扶资金累计已达600万元。由梁山大义社工策划实施的情满滩区留守黄河娃“1+2”关爱项目、“青苗成长”特殊儿童增能项目、撑起生命的希望“救急难”家庭青少年关爱项目、“致无毒青春”青少年禁毒宣教项目、“启航明天”涉嫌犯罪青少年社会调查和社区矫正服务目等多个留守和困境儿童青少年领域项目,被民政部、团中央、国家禁毒办、团省委立项。这些项目累计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青少年1000余名,获得中央和省市县财政补助10万元,链接社会爱心资源360万元。其中,情满滩区留守黄河娃“1+2”关爱项目被民政部和团中央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
注重部门配合 凝聚工作合力
联合财政、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试点。
联合财政、教育、妇联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与妇联、共青团、教育局等七部门安排部署“爱心妈妈”、“巾帼”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和“让爱留守、童心向党”主题活动,不断完善留守关爱服务体系。联合市综治办、公安局、教育局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核查,摸清底数,全面落实关爱保护措施。举办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专业干事培训班,培训专业干事170余人。集中开展“爱心(代理)妈妈”结对帮扶目前已共计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000余人次,志愿者“牵手关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800人次。
联合市妇联、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举办“德行好少年”暨济宁市留守儿童国学公益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1100位留守儿童参加。举办留守儿童七彩假期、“点亮微心愿”、 “微心愿圆梦”活动,参与留守儿童300余人次。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项目,举办了29所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老师培训班,共培训72人。在14所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建立起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团、心理援助协会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参与服务心理咨询师340余名。各县(市、区)、各留守儿童较集中学校均配备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帮扶农村留守儿童21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