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把殡葬改革作为系统工程全方位推进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高度重视殡葬移风易俗工作,旗帜鲜明弘扬社会新风,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
主要经验与做法
滨州市把殡葬改革作为系统工程予以全方位推进。
打造党员干部“示范工程”。滨州市通过组织学习、纪律约束等方式,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宣传、践行殡葬移风易俗。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示范作用,各村(居)把每月5日定为“民主议政日”,将移风易俗作为重要议决内容加以研究;举行万名党员带头签名承诺活动,在全市掀起争做移风易俗先行者的热潮;从县、乡、村三级选拔十余名基层经验丰富的骨干组成讲师团巡回培训,受教育群众达6500人。
打造红白理事会“牵引工程”。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15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实施方案和细则,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评估机制、有培训制度”标准,全市5414个村(居)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博兴县、邹平市、开发区等对工作落实到位的红白理事会进行奖补,奖励金为5000元-8000元。
打造人民群众“满意工程”。市、县两级出台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从2019年1月1日起,免除全体居民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每例930元-1800元不等,截至目前,共为群众减免丧葬费用1000余万元。
打造基础设施“覆盖工程”。滨州市将公墓建设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点,市、县两级将公墓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全市建成9处县(市、区)驻地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和100余处农村公益性公墓。滨州市殡仪馆千秋堂建设骨灰存放格位3万个;惠民县乐安园林公墓投资50万元建设了海葬纪念碑、壁葬区、树葬区等绿色殡葬项目;邹平市新建、改造公益性公墓45处;开发区人民陵园以“传承孝道文化、创建生态陵园”为宗旨,免费安置存放骨灰。
打造宣传文明“精品工程”。滨州市集中推出微电影等宣传形式,深入基层挖掘移风易俗事例,拍摄了《小刘村移风易俗记》《喇叭匠的梦》等十多部微电影。组织移风易俗“随手拍”活动,对婚丧事大操大办、生日升学大摆宴席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在媒体进行曝光。沾化区开展渔鼓戏进村巡演300余场次,惠民县重点打造“移风易俗”墙体文化,利用房屋外墙彩绘“倡导文明祭祀”“杜绝大操大办”等主题漫画,无棣县制作拒绝高额彩礼和低俗婚闹的公益广告,博兴县移风易俗宣传走进《电视问政》《千乘纵横》栏目直播间。
打造消费观念“节俭工程”。滨州市推动婚丧习俗改革,推行文明节俭婚丧模式,按照“顺应群众意愿,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保留必要的庄重感、仪式感”等要求,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制定了《农村红白事指导标准》,从办事天数、彩礼金额、宴席数、饭菜烟酒等方面制定标准,红白事费用大大降低。
打造创先争优“廉政工程”。滨州市连续将移风易俗改革列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列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列入全市社会治理综合考核。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对各县(市、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通报,对思想不重视、行动不迅速、措施不到位的严肃追究。沾化区、博兴县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依据;无棣县信阳镇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星级化管理考核,与各村(居)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日常一检查、每月一调度、半年一测评。
问题与对策
移风易俗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是一项需要长期抓、抓长期的系统工程,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民生工程。
在推动殡葬移风易俗过程中,滨州市还存在组织领导不够坚强有力、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干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解决。滨州市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工作机制。把移风易俗列为“一把手”工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民政部门要加强殡葬行业监管,规范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单位的管理服务,指导基层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管理;夯实移风易俗联席会议成员责任,优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督促做好节地生态安葬用地保障等工作;各红白理事会将婚丧嫁娶办事标准纳入村规民约,遏制攀比高额彩礼和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依法依规开展殡葬行业执法检查,严查低俗行为。
由于滨州市各地风俗习惯根深蒂固,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度、理解度,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动家人、亲友及周边群众,向陈规陋习说不,培育新风正气。各县(市、区)要组织开展婚丧礼仪模式大讨论,凝聚民心民智,为群众提供符合民风民情的多样化文明礼仪模式,倡导推行丧葬活动戴黑纱白花、鞠躬默哀、播放哀乐等文明方式。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