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特定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在人类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记录了命名时地理环境的某些现象,凝结着自然、历史、人文的特征,反映了地理形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迁、民俗民情、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地名的来源更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又被称为研究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仅因为杭州的山水美丽,苏州的园林迷人。全国各地山水好的地方有的是,但许多地方缺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魅力就不及苏州。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桥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保俶塔有吴越王钱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断桥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灵隐有飞来峰的传说,岳庙有岳飞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因此,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进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打造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积极为地名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是地名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加快进行,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许多老地名逐步消失,新地名不断涌现。经济的发展给地名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追求经济效应,地名“大、洋、古、怪”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使一些地名异化了原本的含义,反之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转变思想理念,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创新新时期地名工作方法。
完善法制建设是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国家有关的地名管理法规应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用法规条文予以规范,为加强地名文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通过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有关文件,明确地名文化建设的原则、措施、内容、要求,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有利于促进地名文化的繁荣发展。
健全机制是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推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成立地名学会、地名工作专家组等,从事地名文化研究、地名文化知识宣传、地名文化建设等工作,有利于解决地名文化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发挥政府地名主管部门、地名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形成以地名学会为纽带、地名专家组为智囊,众多地名工作者、地名专家学者、地名爱好者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团结合作的多元化工作机制。重视调动地名学会和地名专家组踊跃献计献策、勇挑重担的积极性,为地名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抓好地名管理是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抓好地名管理,才能保持地名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严格规范地名用字,避免使用生僻字,确保地名用词格调健康;规范通名,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为地名,通名不缺失、不重叠;所命名称与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及规模相符,同一城市内建筑物的名称不得重名、同音;地名字数适当,便于读写;地名书写使用规范的汉字、汉语拼音字母,杜绝在地名中夹杂标点符号等。同时,注重引进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地名管理与服务的手段,为地名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进一步完善地名数据库,运用地名网、声讯(短信)、触摸屏、问路热线等建成地名信息服务体系,为保护、宣传、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构建发展平台。
二、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建设工作
完善地名专家论证制度,提升地名文化底蕴。结合地名工作实际,组成历史、社会、地理、规划等综合学科地名专家组,建立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制度,提升地名文化底蕴。地名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申报的地名命名、更名进行审查、论证,对不符合地名管理法规的有关名称提出规范性意见;对需要建设命名的道路、街巷、小区、广场、商务中心等名称,主动与建设单位进行协调沟通,提前预审地名的标准性、规范性和文化性;对地名文化建设有关方案进行论证,借助专家的知识和观点拓宽地名文化视野,依靠专家的力量解决地名文化建设中热点问题。工作中,应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命名、更名方案。同时加强地名文化调查和研究,丰富地名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地名命名、更名的文化水平。
科学编制地名规划,从源头上提高地名文化品味。地名命名、更名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既要彰显历史,又要体现当代,更要瞻望未来。地名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名规划是地名管理的基础,是地名命名、更名的依据,也是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前瞻性工作。编制地名规划材料,注重从本地区的自然、历史、特色的等方面,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文发展所具有的独特地方文化。抓好地名规划,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优化地名文化环境,为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地名储备库,丰富地名文化内容。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老地名的消失和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地名的产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产生不少新的路需要命名,同时一些原有的地名随着发展、变迁早已显现名不符实,其指示性、实用性日趋减弱,亟待更名。在最大限度保护、发掘历史文化地名的同时,对不符合现代的老地名应应适时加以更改,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预先建立能彰显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文化地名储备库,以备需要时即可在地名库中选取,可规范、引导地名命名、更名采词,丰富地名文化建设内容。
推行地名公示制度,注入群众地名文化思想。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保证地名文化的先进方向,促进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文化性,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集思广益,甚至进行有偿征集,以激发公众献计献策的热情。积极推行地名公示制度,凡所需命名更名的地名在地方各种媒体上公告,以提高地名命名更名的透明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地名文化建设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发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发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潜力,才能充实地名的文化内涵,获得地名文化持久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地名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
健全地名网站,广传地名文化信息。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交往活动大大增加,全社会对地名信息服务的需求强劲增长,原有的地名服务内容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要求加快地名网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详实、规范、便捷、高效的地名信息服务。以服务广大人民、传播地名文化信息的地名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锻造地名文化软实力,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地名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没有丰富的地名文化,就难以吸引众多网民;而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地名文化也不会丰富多彩。运用地名网对地名文化的宣传,宣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扩大地名的文化影响力,以调动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地名文化建设合力。利用地名网站及时将地名批复在网上公示、公布,同时对于那些缺乏文化底蕴、格调低俗的不规范地名,一些脱离实际、复古、西化、洋化的地名,及时指出与纠正,可以防止不规范地名在社会上流行,误导群众。只有把地名网建成传播地名文化的新途径、展示地名文化的新平台、弘扬地名文化的新时空,才能彰显地名文化新活力。规范地名标志,展示地名文化内涵。地名标志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弘扬地名文化,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影响力的塑造,甚至展示着一个行政单元的内在人文精神。在人们出行、交往过程中,地名标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设置的系统、科学、合理性对城乡的整体形象具有较大的影响。城市所有道路都应注入文化内涵,力求美观、大方、有品味,充分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努力展现出深厚的地名文化底蕴。
地名文化建设是地名工作的灵魂。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地名文化,提升地名文化品位,让地名文化绽放光芒,是地名工作的拓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