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反映当时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政治变革、聚落变迁等社会实践活动,其间蕴含的浩如烟海的信息汇聚成了深厚的地名文化。可以这么说,地名文化就是由某地事物的命名及其演变过程,所反映出的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一)山东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山东地处素称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下游地区,为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众多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迭演变,仿佛一部地名编年史,把齐鲁大地的地理、历史脉络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一是受政治影响的地名,主要反映在政区地名的命名上。山东境内山地、丘陵、河流较多,因山、河作为专名的政区地名众多,如崂山、博山、乳山、梁山及泗水、商河、沂水、临淄、临清等;作为拥有湖泊最多的北方省份,菏泽、微山、巨野等就是以湖名作为政区专名的;在沿海地区,许多地名与海有关,如威海、海阳、青岛、芝罘等,此外还有反映当地特有地形特点的地名等等,对于了解研究山东的地理文化提供了材料。山东悠久的历史以及广布全省的古州、古国、古城等成为县以上政区命名的丰富来源,通过这些地名的沿用,齐鲁文化得到了大力的传播和弘扬。《禹贡》九州中的青州和兖州就是今天的青州市和兖州市;滕州、邹城、肥城、薛城、莒县、曹县、单县、郯城、高唐、莘县等曾是古诸侯国;历城、平阴、诸城、武城、禹城、郓城、鄄城、聊城、任城等是古城邑;费县、平邑、阳信等以古代政治人物名作为政区名。这些地名都是政治文化在地名上的折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对象或传承的载体。二是以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如济南东郊的鲍山,是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分金处,因山下有鲍城系鲍叔牙的食邑,故名鲍山。济南北郊的张公坟村因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得名。鲁国故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孔子故里曲阜市,有许多村名如夫子洞、阙里、书院、通相圃等都反映了儒家文化在当地的影响。三是反映当地物产、经济、贸易特色的地名,如筐市街、枣园、粉匠家、金银坡、铜夼等。总之,各类地名及其沿革为研究山东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衍变提供了丰富资料。
(二)山东地名的宗教文化内涵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各种宗教名胜古迹的名称均属地名范畴。山东的宗教主要由儒、道、释三脉组成,三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融互补。周武王时,周公姬旦封于鲁,制礼作乐,以辅周室。春秋晚期,孔子又在这里出生,穷毕生心血为复周礼而奔波著述、施教授徒。这两位早期的思想家都是极端重视礼教的人物,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乃至左右着齐鲁文化的形成,而在他们身后留下的周公庙、孔子庙,可以说是国内出现最早且又得以沿延至今的儒家庙宇。之后相继为颜子、曾子、仲子、冉子、孟子等先儒建庙,至于其他贤哲的祀祠更是历代多有,遂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儒家祭祀建筑体系。与其他地区相比,这是山东独有的文化资源。
山东濒临大海,是中国两大古代神话体系(蓬莱神话、昆仑神话)之一的蓬莱神话体系的发祥地,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即被认为隐现于这一片浩淼的烟波之中;山东又拥有号称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自古亦被看作最高权力的象征。欲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笃信方士之术的汉武帝等君王都曾来到齐鲁寻仙或封禅,使泰山、崂山等成为山东的道教胜地,矗起了众多的道宫道观。碧霞元君乃泰山女神,吕洞宾被视为八仙之首,元君行宫和吕祖殿阁随处可见,尽显山东的地域文化特色。
山东的佛教活动中心区域在济南——淄博——青州一带,区域内的摩崖造像主要是北魏至隋唐时期的作品。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灵岩寺、青岛湛山寺、淄博普照寺、汶上宝相寺、青州七级寺等佛寺的命名,反映出山东宗教地名文化的特色。
(三)山东地名的社会伦理文化内涵
从文化伦理角度看,地名不仅反映自然地理特色,而且也反映人文地理特点,甚至还呈现出社会心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等,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如以吉祥嘉言命名的泰安、嘉祥、广饶、博兴、昌乐等地名,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国泰民安、富强昌盛的追求。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以族群姓氏命名的村镇、街路、城市等在中国地名中数量庞大。如李家庄、张家湾、刘家沟、马家巷等,人们通过追溯地名的得名由来寻根问祖,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是一个重视宗族的社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命名的地名如龙王庙、玄帝庙、华佗庙、天宫庙以及司马村、徒骇河、养马岛等,在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中代代相传,反映出人们对各种图腾和历史人物崇敬、敬仰的社会心态。
综观国内外地名工作的历史及其后期效应,可以发现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一种文化资源。地名文化的本质是命名对象背后固有的内涵、所传达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其表现形态是某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经过历史长河的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形成的地名文化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灵魂和内涵,象征着一种独特的品格,这是无形的巨大资产。长期以来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我国对已有地名尤其是老地名的更改和废止现象比比皆是。“大跃进”时期改了一批,“文革”中又改了一大批,近三十多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中,文化给GDP让路,给长官意志让路,随意命名更名或废止老地名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的严重破坏不可估量,令人叹息。而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较早认识到了地名保护的价值,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拿大从1989年起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所以加强对我国地名文化的保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山东古称齐鲁,自然地貌多姿,风土人情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悠久。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创建了光辉灿烂的齐鲁地名文化,并赋予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山东地名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见证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作为一名从事地名工作多年的人员,想与所有同行一起,就我省的地名文化状况做一个综合考量,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完善法规,建立地名保护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我省地名管理办法颁发于1986年,已近25个春秋,很多条款已不能适应现实地名管理工作的需要。出台新的《山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及配套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有了法律的约束,才能建立起保护地名的刚性机制,地名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充分发挥山东省地名学会和地名专家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地名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让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前移,争取地名文化保护的主动权,并与相关的理事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建立起对地名文化采取保护措施的联动协调机制。
二、抓住机遇,搭上建设文化强省的快车。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种类和总量均居全国前三位。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文化建设,明确提出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地名工作一定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让地名文化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得到凸显、传承和弘扬。通过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地名文化脉系,把地名文化融入到整个山东文化体系之中,把地名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地名文化发展优势。比如:
文化名人地名:人文山东的历史源头
核心元素:与孔圣人 亚圣 兵圣 书圣等有关的地名
文化内涵:根脉文化
红色地名:英雄山东的文化血脉
核心元素:红色旅游地
文化内涵:革命文化
名胜古迹地名:古老山东的文化象征
核心元素:泰山 曲阜 趵突泉 历下亭等
文化内涵:爱国爱家情怀
蓝色海洋地名:崛起的海洋文明
核心元素:蓝色经济 青岛 蓬莱 成山头 养马岛等
文化内涵:开放文化
当然,这只是比较粗放的划分和总结,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充实、改进,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形成整体合力,在凸显比较优势中聚焦重点、打造亮点。
三、明确保护内容,划分层次,分级保护。老地名是一个地方民众的情感寄托,这是其他东西所无法代替的。对于还在使用的地名,一定不能更改,要让它延续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情感。对于不再使用的老地名,能够在原地恢复的尽量恢复,还可以采用“移植”、“借用”等方式让老地名“复活”。还有一些老地名,再重修或硬性保留地名会显得非常无奈,那就可以用为地名“树碑立传”的方式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比如济南,在已经消失的“东流水街”、“五三街”的遗址上立石刻碑,供市民观瞻,使之成为济南的一处新的人文景观。《济南老街老巷》一书,成为专门宣传济南地名文化的佳作。南京的地名保护工作在全国是领先的,他们注意建章立制保护老地名。2007年底,老地名成功申报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同时,南京还制作了第一批老地名“非遗”石碑形的标识牌,共11个,安放在适合位置,上面刻有中英文简介,说明这个老地名的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内涵、遗迹等,并配有示意地图,效果非常好。像乌衣巷的标识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处景点,到此游览的人们都要在这块“石碑”前留影。此外还有保护名录,前后共将两批100条老街巷名称申报为历史文化遗产,还分两批重新起用了46个老地名,而这种重新起用被称为“复活老地名”。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我们都可以在今后注意借鉴和使用。
四、整合资源,丰富传播方式,打造山东地名文化品牌。山东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全省各地虽有开展,但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更谈不上资源共享,这样不利于形成合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山东地名文化品牌。因此,应该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围绕全省地名文化的核心价值,搭建全省地名文化品牌架构,让各地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既保持相对独立又能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便于集中宣传推广。在传播方式上也要尝试多种形式,比如系列电视片的拍摄、地名文化丛书的出版、为老地名树碑立传、各种地名文化展览等等,就是要通过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公益活动甚至营销手段将地名文化品牌的内涵植入人心,最终让地名文化以一种品牌的形式为大众所了解、接受。而地名文化品牌一经形成,它就代表地名文化的精华,并在地名文化的广袤土壤中不断生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