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基层信息
淄博民政“四新”扮靓群众生活
发布日期: 2019- 01- 05 16: 41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社会救助达到城乡全覆盖新维度,社会福利迈向适度普惠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三社联动”新格局,社会服务管理呈现蓬勃发展新态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这40年也成为淄博民政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质量改善最大的时期。

社会救助达到城乡全覆盖新维度

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改革开放40年来,淄博市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城乡低保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保障到全方位保障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连续十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25元,农村低保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500元。2018年,全市确定农村低保对象4.1万名、农村特困人员7055名、各类残疾人5100名,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特困供养实现城乡统筹。2018年,将农村五保供养改为特困救助供养后,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城市低保标准的1.5倍,农村特困人员为农村低保标准的1.3倍;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按失能、半失能、自理分别确定为每人每年2400元、1200元和600元。全市各区(县)也相继出台文件,将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纳入考核,实现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70%。

医疗救助形成完整体系。相继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救助比例达70%以上。2015年,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救助范围拓展到全体城乡居民,困难群众住院治疗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付比例达95%以上。

临时救助逐步健全完善。2010年,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临时救助制度。2014年,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救急难”机制,临时救助标准上限提高到2万元。同时,认真做好低保家庭大学新生救助工作,自2009年以来,按人均4000元的标准先后帮助2000多名低保家庭大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社会福利迈向适度普惠新阶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自2012年起,淄博市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养老机构142家、日间照料中心205处、农村幸福院519处,拥有养老床位3.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3张。全面建立高龄津贴制度。新建成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6处。“淄博邻居节”连续举办14届,全市尊老敬老氛围浓厚。

儿童福利服务日趋完善。2011年,淄博市儿童福利院建成投用,建筑面积达9300平方米、床位400多张。该院从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入手,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被民政部确定为“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2015年,将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实现了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全覆盖。

慈善福彩事业健康发展。1998年以来,不间断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福利彩票1987年从有奖募捐起步,到最近连续3年销量突破10亿元,为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社会捐赠活动持续开展,近5年来,累计为7370名贫困残疾人和老年人免费配制假肢、矫形器及各类康复辅助器具7600多件。

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三社联动”新格局

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村委会4146个、社区居委会474个。突出抓好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标覆盖率分别达92%和78%。同时,积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建立覆盖全市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划入网格管理,各区(县)共建立网格10583个。

社会组织发展日新月异。成立淄博市社会组织促进会,11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实现去行政化。定期开展社会组织评估,200多家社会组织获得3A级及以上等级。全面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成立社会组织党委1个、联合党支部3个、党支部133个,向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20多名。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3200多家,涉及工业、农业、畜牧、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转4版)(上接1版)

社工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社区招聘人员工资福利不低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广大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服务管理呈现蓬勃发展新态势

行政区划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1989年先后将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整建制划归淄博市管辖,使全市人口和行政区域面积分别达到464.2万人和5965平方千米。截至目前,全市辖8个县级政区、30个街道、58个镇、88个乡级政区,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地名管理服务工作持续加强。2014年-2018年,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共普查各类地名3.3万余条、拍摄多媒体照片5万多张,并全部实现标注电子地图、图库连接和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新命名城区主干道路530多条,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设置了道路标志牌。深入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和地名图书进机关下基层活动,地名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婚姻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创建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3个。以“乡村文明行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县(区)、镇(街)、村(居)公益性公墓建设,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生态公墓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公益性公墓582处,1346个村(居)实现节地生态安葬。大力推行殡葬服务“两公开、一自愿”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迈出新步伐。


                                                                                                        (来源:中国社会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