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8

08/29

09:38:5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浅述地名普查过程中地名属性信息的收集和完善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普查开展过程中,按照淄博市地名普查办提出的“加减乘除”四步法来开展工作,先小后大、先近后远、先简后繁以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方法,张店区有力有序加压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其中,地名属性信息的挖掘是重中之重,也是地名普查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地名属性信息的收集要对某一地名来源的求根溯源,而我们前期收集的资料不够丰满,不能满足对地名普查质量的要求。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地名的属性信息,做好地理实体概括内容的填写,就成为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下一步地名成果转化工作的基础。

  一、地名来历及历史沿革探究

  张店区有很多古村落,历史沿革及地名文化内涵比较丰富,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各类居民点的相关属性信息,张店区普查办于12月2日下发《关于报送各村和社区详细资料的通知》,要求各镇办报送辖区内的村和社区的详细资料(包括各村和社区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辖区面积、人口、民族构成、耕地面积、工副业情况、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地名的来历和含义、历史沿革等相关内容),最后加盖公章核实村名。通过整理收集上来资料,发现村名的来历有很多种类,完全不能一概而论。

  (一)以姓氏而得名。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采用较普通的一种命名方式。其中又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一个姓而得名,例如房镇镇的范家村就是范氏祖先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冀州徙居济南府长山县邑东南立村曰范家庄。另一类是以两个姓而得名,例如沣水原来的张赵村,就是建村于唐朝初年,由张、赵两姓立村,故名张赵村。以上两类经过多年传承,村内还有开基人姓氏,还有一类是因为历史原因开基人的姓氏已不存在,但是仍然沿用村名。例如房镇镇的积家村,该村建于元末明初,原为夏积二姓居住,明永乐年间,积氏有一兵部侍郎,成为大富翁,更村名为积家庄,后因炫耀势力被满门抄斩、祸灭九族。从此,积家庄无积姓。当然看到有姓氏的地名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房镇镇的东孙村,并不是孙氏在此立村而得名,而是长山县胥家庄李姓财主的长孙最早在此地立村,而得名大孙庄,后因位于长山县东部改为东孙庄。

  (二)以建筑物而得名。这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古建筑物得名,古时一个地方的建筑物通常是具有标志性的,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位置,比如说马尚镇九级村,就是因村内有“九级塔”而得名。第二类是因当地的交通设施而得名,最主要的是桥,比如说科苑街道的五里桥社区,该村明末清初是于家套姓付的庄子,后多次转卖,清末属长山县西江坡李家的庄子。因庄南有一石桥,故名小石桥。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长山县志·舆地志》有“理字约小石桥”的记载。民国年间,因距张店镇五里,改名五里桥。2001年12月由五里桥更名为五里桥社区。第三类是因古代官府的建筑而得名,例如傅家镇的浮山驿村,该村建于战国时代,因此地设有驿站(古时传送文书,换马和食宿之地)。后逐渐发展成村,以浮山和驿站得名浮山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古迹》载有“浮山驿—县治西北三十里……昔淄川为路时曾置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有“东北乡(旧丰泉乡)浮山驿”的记载。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以五行占卜之术命名。例如房镇镇天乙村,原名“拴牛桩”,后村民认为名字不雅,请道士帮忙改名,道士根据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将村子命名为“天乙庄”。

  (四)以自然环境而命名。例如科苑街道莲池社区,原名“莲池庄”,因为在元朝末年,安姓在此定居,在一片水洼地种藕,每年夏季莲花盛开,非常好看,故得名“莲花池”,后演变为“莲池庄”,2001年12月,由于城市发展,村转居改为“莲池社区”。其中还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村是沣水村,沣水村约建于宋朝,因村旁水源丰富而得名。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记载:“丰水在县治东北三十里丰泉乡。流渠若带,灌溉民田,旧有水硙,民甚利之……远望之,则蒹葭满目,烟树云迷或比之小江南,云丰水。”清朝时,又名丰水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有“东北乡(旧丰泉乡)丰水店”的记载。解放后丰水演变成为沣水。

  (五)以古代军事驻地而得名。比如说中埠镇的大寨村建于战国时代,系齐国屯兵之处,村以兵寨得名大寨。向氏祖先山西世家,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禄二兄弟迁居大寨,大寨者齐桓公屯兵扎寨之地也。”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长山县志·舆地志》有“柔字约大寨”的记载。

  同时,在整理村子沿革时发现很多村子在一普时为“庄”,现在为“村”,通过核实得知是我区于1983年开始村民自治,统一变为村委会,各“庄”也同时变为“村”。因此,我们在探究历史沿革和名称由来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追根求源,确保填写的属性信息精准、完善。

  二、地理实体概况探究

  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相关要求,地理实体概况需要的属性信息比较多,需要协调的部门也比较多,区普查办逐个单位核实信息,确保填写的属性信息准确、完善。下面以居民点为例,简述以下其地理实体概况属性信息收集方法。

  居民点主要分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矿点及农、林、牧场中的居民点等。根据张店的实际情况,我们只有城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两种,其中城镇居民点以城镇社区为主,农村居民点以村为主,需要收集的属性信息包括地理方位、四方毗邻、构成范围、类型(城镇/农村/工矿点/农、林、牧场)、电话区号、电话号码、邮政编码、人口及性别区分(人)、面积(平方千米)、居民户数、民族构成、所在(跨)行政区、主要产业或居民从业情况、有关经济指标、公用设施建设情况、民宅聚集区、居民小区等城镇居民点所临街巷与门牌号、邮编等组合地址信息,村落等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传统民居及民俗等文化内涵、其他信息等21项内容。

  我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先多后少的方法,主要是先下发表格给各村和街道,然他们先填起来一些自己掌握的基础信息,比如说地理位置、四方毗邻、构成范围、类型、电话号码、人口及性别区分等基础信息;而后再协调统计部门来填写其面积、主要产业、相关经济指标情况;公安部门来填写城镇居民点所临街巷与门牌号;文化局来填写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重要的文化遗产;最后再发回各村和社区,实地走访当地老人来核实属性信息内容,看是否有补充的信息填写到其他信息中,而后将修改完善的表格收回存档。

  三、精准、完善的属性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成果转化上,地名图、录、志、典的编纂,是地名文化的集中体现,精准、完善的地名属性信息为这些志书的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籍是人们补充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书籍中信息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志书,他代表一个地区在一个阶段甚至是由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如果无法做到内容精准、完善,就容易误导后人,甚至歪曲历史。因此只有确保地名属性信息的精准和完善,才能编纂处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志。

  地名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规范、高效的地名服务,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普查工作人员作为文化的见证者、收集者和传承者,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名属性信息,确保做到精准完善,深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地名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正确的传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