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淄博市南部。南与沂源县为邻,西、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接壤,北、东北毗连淄川区,总面积698.1平方千米。自1979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以来,博山区先后经历了撤销公社、公社改乡、乡改镇、乡镇合并、镇改街道等大范围、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由1981年底的16处公社、2个镇调整为现在的6个镇、3个街道,1个开发区,原有的地名不断消失,新生的地名大量涌现,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受资料不全、经验缺乏等因素制约,给搞好地名普查带来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面对艰巨繁重的地名普查任务,博山区始终高度重视,有力推进,较好地完成了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收集相关资料、组织人员培训、开展普查宣传、编制普查目录、填写普查表格、普查数据建库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同步开展了普查成果转化、地名文化建设以及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等工作。共采集11大类51中类地名信息6045条,填写地名普查登记表5185条,标绘1:1万纸质地图5幅,采集地名多媒体信息6000余条,圆满完成了各项地名普查任务。为了切实提高地名普查质量,博山区组织实施了3115工作细化工程,严把地名普查质量关。
一、 分“3”步抓好地名普查目录编制工作
做好目录编制是开展好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目录编制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档案、普查工作图、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类书籍为基础,形成第一稿目录;第二步以各普查成员单位提供的资料为补充,分行业、部门进行核对,对缺少的内容进行补充、增加,形成第二稿目录;第三步采取重心下沉的工作方式,专门利用1个月的时间,逐镇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地文化部门退休干部、退休老教师及工商税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对各镇的目录逐条核实,对之前遗漏的部分地名补充增加,删除不符合地名普查条件的地名,确保不缺类,不漏项,最后形成地名普查目录6435条。
二、研究“1”套地名属性信息导入数据库表格
区普查办工作人员在对数据库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基础上,按照地名普查登记表所需内容,将一类地名设计到一张总的excel表格中,如此在地名信息填写过程中,便于查找、转换,批量填写及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同时利用数据库中属性信息导入这一功能将每一类地名一次性导入数据库中,从而不需要一张张登记表手动输入,极大节省了时间。
三、组织“1”批专业人员开展地名普查外部作业
地名普查专业化程度高,只有创新模式,引进社会资源,科学采集一线基础数据,才能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公开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普查;二是与山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联合开发“地名普查多媒体数据采集终端”系统,对单个普查区域进行逐一摸排、筛选,确保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别地名无遗漏、不缺失。采用“遥感影像网格化”处理方法,实现多媒体采集、坐标测量与疑难地名实地考证同步进行,地名属性信息补充贯穿于整个外业过程中,为“地名普查数据库建设”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资料。
四、聘请“5”位地名专家开展技术指导
博山区自然地理实体类别、数量都较多,有山770条,泉284条,山谷谷地155条,洞穴109条。博山区还是革命老区、孝文化的发源地,人物事件纪念地、宗教纪念地、亭台碑塔等类别地名数量也较多。区普查办逐级落实质量责任制,在信息采集、录入和地图修正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坚持逐条考证、层层审核的原则,把牢“入口”关,做到专人审核把关、专人登记录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名普查登记表填写质量,反映地名的历史脉络和当前现状,专门聘请5位对当地地名文化有研究的党史、文化部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地名普查文化内涵做技术指导,委托审验、校准地名普查登记表中地名含义、历史沿革等重要属性内容,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2017年4月18日,博山区代表山东省接受了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普查监理和质量评定,2018年6月22日,再次接受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督查,工作组领导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量、座谈交流等方式,从组织管理、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地名标志、数据库建设、成果表、检查验收和普查档案八个方面对该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进行了科学测评,认为博山区地名普查工作组织实施扎实有序、基础资料详实丰富、登记表填写准确规范、数据库建设科学完备,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