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淄博市“四方联动”大力推动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时间:2018-08-24 14:16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开展以来,淄博市地名普查办高度重视,于20167月出台《淄博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普查办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和省普查办工作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搞好宣传,通过动员部署、摸底调查、清理整改、总结验收等步骤,建立健全地名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推进我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一、结合普查,认真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我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的居民区名称、道路名称、建筑物名称不断产生,同时也有一些地名消失或发生变更,地名变化的数量和频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完善地名信息库、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推进地名规范化建设。为推动此项工作,我市各级普查机构结合地名普查契机,大力加强地名文化信息调查力度。

(一)全面系统地普查各类地名及其属性信息。在普查过程中,着重强调对地名文化属性内涵的搜集填写,充分发挥地名专家、学者的作用,通过查阅一普资料、各类志书和实地走访踏勘的方式,既查清了地名的拼写、读音、位置等基本信息,更详细收集了地名的渊源、沿革、含义等文化信息。截止到20174月份,全市共完成地名普查33132条,确保搜集一条、核实一条,每一条地名信息都准确无误并真实反映出其实际地名意义,所有地名罗马字母拼写都准确无误,符合《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的规定。为切实推动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2016年,市普查办组织各区县普查办对地名文化遗产和不规范地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不断核实确认,初步清理出不规范地名800多条,张店区使用自己研发的普查软件对中心城区220多条有路无名的道路、街巷进行核实统计。

(二)对已消失的地名进行搜集保护。特别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以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因拆迁合并等濒临消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丰富完善了文字、图片、音像等信息内容,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

(三)大力推动地名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综合利用普查形成的地名文化资料,在搞好地名普查的同时,组织各区县普查办同步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截止到20182月份,全市地名成果转化工作已全面推动,并形成了一批有较高理论和文化价值的地名图书资料。各区县《地名志》初稿编辑已基本完成,各类地名图的标绘和修订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博山、周村、桓台、沂源等区县《地名故事》已经出版。高青县编纂的《高青地名研究》一书,集指导作用、文史价值、现实意义于一体,对传统地名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为下一步搞好普查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立足实际,深入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齐文化、聊斋文化是我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按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和《山东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鲁民函〔2015287号)要求,我市进一步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鉴定、确定标准,制定保护规划,形成了市、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指导博山区源泉镇申报千年古镇。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进行保护,确保该地名不被更改。为加强对文化内涵丰富、濒临消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的保护,2017年,我市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经费,将博山区部分老地名、著名地名集中保护起来,编纂地名故事,形成地名墙,切实留住传统,留住文脉,留住特色,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的内涵,有效保护地域文化遗产,不断提高新增地名的文化品位,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地名命名更名的关系,在开展地名命名更名时,深入挖掘淄博历史文化内涵,坚持把齐文化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核心内容融入城市道路命名工作中,严把命名审查关,规范命名标准。2015年以来,市普查办依法对新规划的41条道路、40条预命名道路和3条景观水系名称进行调研和建议,确保了地名命名质量。

三、积极引导,大力加强地名文化宣传

积极支持引导地名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通过图书、电视、互联网等多种载体,不断丰富地名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组织我市各区县参加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寻找最美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全国地名理论征文活动美丽中国,地名寻梦短视频征集活动,并协调《一代文豪的故里——蒲家庄》短片在淄川区拍摄。加强地名文化挖掘,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地名文化读本和音像制品,增强齐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集中拍摄地名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全市五区三县分别拍摄了反映本区县地名特色的专题片。淄川区普查办主动与区电视台聊斋故里栏目合作,先后拍摄地名文化题材影视作品19集。集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文化名城建设,深入开展地名文化图书进机关、下基层活动,先后向市四大班子、市直部门、五区三县机关及88个镇办赠阅地名图书2.3万余册,受到广大干部和市民群众的欢迎。

四、标本兼治,切实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地名不规范现象主要涉及到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对此类地名,我市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群众反应强烈的不规范地名,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更名;对有地无名的,及时进行命名;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命名、更名的,补办命名更名审批手续。2016年,市普查办组织各区县普查办对地名文化遗产和不规范地名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并对其中急需修改的130多条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沂源县通过对城区北京路、上海路等部分道路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了与市中心城区道路重名的问题。《大众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沂源县本次道路更名,是对过去不合适命名的一种纠偏,体现了沂源地理文化特色,得到了当地群众普遍认可。张店区针对排查的220多条有路无名的道路、街巷,与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对接、交流。淄川区组织对城区所有在用道路名称进行了重新确认,对74条不规范道路名称进行了重新命名。周村区、沂源县组织对地名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地名命名导则;临淄区对城区道路指示标志进行了更换。通过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进一步提升了地名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拓展了地名文化内涵,营造了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