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8

07/03

10:43:1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花官镇

  花官镇是广饶县历史名镇,它位于广饶县中部偏北,南隔小清河与乐安街道相望,北连陈官乡,东临丁庄镇,西靠博兴县闫坊乡。南距县城15公里,省道河辛公路贯穿南北。

  花官镇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这里商朝为蒲古国土,周属齐国乐安,春秋属齐郡;西汉为巨定、琅槐之境,亦曾为千乘郡、齐郡之辖区;汉武帝时隶属广饶侯国;东汉时期,境内为乐安国(郡)属地。三国时为乐安郡千乘县都统。晋属广饶。南北朝属乐安郡治所,千乘县所辖。隋唐至北宋仍属千乘。金熙宗天眷初年改属乐安县。元代因之。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置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仍属青州府乐安县。1984年改花官乡,2010年设花官镇。

  早在1956年全国首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镇草桥村有一座古城遗址,当时定为“草桥遗址”,当地群众谓之“城壕”。1991年,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48个科研单位的诸多专家,对草桥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考古调查研究。并对照历史文献记载、考证出该遗址是先秦齐国乐安故城遗址。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先生欣然命笔书曰:“齐乐安故城重放异彩——为广饶草桥遗址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亦题词:“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春秋齐乐安孙武故里”。通过勘察考证,该城建造分早、晚两期。早期建城是在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迹上建造起来的。因受地震与黄河决溢之灾,致使这座早期齐国乐安城在汉初毁败湮淤。洪水退后,人们又在此城基础上重新修复筑城,即晚期城址。据考证,早期筑城不晚于春秋末期,晚期筑城时间在汉代,迄于后魏。事实充分证明:草桥遗址是春秋时代齐国乐安故城遗址。也就是齐国伐莒名将食采的地方,他的孙子——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故里也在这里。孙姓祖望在乐安,均指此地也。

  自镇政府南去3公里即是故乐安城遗址,草桥村就建在这一遗址上。遗址上最为醒目的是横跨济水之上的“朝宗桥”,此桥原为三孔砖桥,明成化年间重修易为石桥,此桥为登、莱、燕、蓟通津的必经之路。这里便成为水、路交汇点,朝宗桥两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火爆异常、朝宗桥为文人墨客及当地百姓游览赏月的圣地。明清时期“朝宗月色”被列为“乐安八景”之一。

  镇政府驻西南4公里处便是大桓村、村边有一人工土著高台,那便是闻名华夏的“桓公台。”史书上称其为“柏寝台。”是以柏木为寝室治于台上而得名。是齐候的离宫别墅和会盟诸侯的地方。此台最晚建于齐桓公十年。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历史上的柏寝台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高达10多米,面积27000平方米,台东有宽丈余的台道,入口处安有两扇铁门,台顶四周筑有城垛口,内有寝宫、庙宇,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台四周松柏苍翠,壮观得很。难怪,齐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尔后,此台成为探古游览圣地,“齐霸盟台”亦即为明清时期“乐安八景”之一。更让人们敬仰的是柏寝台下的大桓村的秦纮,他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历官都察院御史,历任河南巡抚,两广总督,晋升户部尚书,又总制三边军务。花官镇西北角的司田村,原称司马田村,是齐国将军、尊称为大司马的田穣苴的故里。司田东去2公里的张刘村便是元益都路总管府总管刘珍的出生地;镇政府东去3公里的东赵村,便是元金符武义将军,管军千户的赵庭玉故里。清咸丰乙卯科举人于葵午出生在紧依镇政府东北角的来家村。中举后任宁海州学正,亲自讲学、诸生悦服,卒于任所,百多名学生扶柩送归故里,成为当地美谈。

  花官镇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京剧、吕剧、扽腔、西河大鼓等戏剧演出,也有高跷、龙灯、舞狮、秧歌、抬老四、甩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特别是吕剧在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吕剧诞生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发源于广饶。在花官这一第几十年前就被称作“吕剧窝子”。这里演戏的多,喜欢听戏的更多。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随时随地你都能听到老百姓哼上几口吕剧。19世纪中叶以后,花官一带的艺人就以“哭迷子”“扽腔”等曲调演唱小曲。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到眼下花官镇的庄户剧团依旧红红火火发展着,其中许多常年在外演出,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淄博及胶东地区。吕剧庄户剧团已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这些庄户剧团就是农村里的“文艺轻骑兵”。花官镇古道村的舞狮和来家村的扽腔戏已拟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