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国家地名普查 本期内容: 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质量完善培训班在贵阳举办 二、地方动态 △ 各地狠抓普查成果数据质量整改完善工作 △ 各地深入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 △ 多地不断加强地名文化挖掘保护 三、典型做法 △ 重庆推进地名服务“三化”抓实普查成果转化 △ 海南运用“互联网+”创新推动地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 △ 四川攀枝花市“多点一线”扎实开展地名普查 △ 湖南衡阳市石鼓区“四个注重”有力推进成果转化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质量完善培训班在贵阳举办
3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质量完善培训班。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副主任、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柳拯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柳拯指出,2017年全国区划地名系统按照国务院地名普查办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第二阶段任务,全国共普查地名约1400万条,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各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王勇国务委员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要求,将完成地名普查作为今年全国区划地名系统的“头号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地名普查工作。要加快普查进度,提高普查质量,加紧成果转化,搞好宣传总结,按时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巡视员陈克相主持培训班。培训期间,国务院地名普查办通报了各地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授课答疑。广西、安徽、内蒙古作经验交流。全国各省级区划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和普查办业务骨干共140余人参加培训。
地 方 动 态
※ 各地狠抓普查成果数据质量整改完善工作。山东下发《关于扎实做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操作,彻底整改问题。重庆召开地名普查工作推进暨档案管理培训会,就成果数据整改完善进行业务指导,查漏补缺,抓好普查“最后一米”。云南坚持工作通报和普查技术座谈会制度,每月通报整改工作落实不及时的州市,每周与技术服务单位沟通协调,研究制定成果数据质量统一标准。浙江衢州市邀请外包单位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集中解决成果数据逻辑关系、多媒体信息采集等突出问题。河南驻马店印发通知,要求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第二轮全面审验问题反馈情况》进行彻底整改,保证“零问题”上报。 ※ 各地深入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河南召开地名普查工作会议,部署标准地名词典、图集、地名志编纂工作,开展地名故事丛书、地名释义、普查纪实编写等工作。安阳市制作成果转化作战图,将转化内容细化为图书编撰、地名标志管理、信息化建设等7个部分共15大项、55小项,逐项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责任人。四川召开《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部分市州集中修改培训会,对词条释文编写进行系统详细讲解。贵州贵阳市举办标准地名词典编纂培训班,对词条要素撰写和质量控制进行培训、明确要求。广东汕头市开展普查专项督导,举办图录典志编纂专题培训班,出台市、县两级《地名志词条选择标准》《编纂指导意见》等规范。 ※ 多地不断加强地名文化挖掘保护。湖南编撰出版《湖湘地名纪事》《湖湘炎帝地名考释》《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等系列地名文化专著,其中《湖湘地名纪事》详细记述湖南省12个市(州)、67个县(市、区)、569个乡(镇)村地名历史文化。云南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故事采集,整理编辑《云南省少数民族语地名故事》。浙江绍兴市加强方言地名文化保护,先后公布2批64个方言地名,参与拍摄《浙江方言》影视专题片。安徽黟县挖掘整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老地名200余个,编制136个地名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典 型 做 法
※ 重庆推进地名服务“三化”抓实普查成果转化。多举措多形式转化应用普查成果,基本建立以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数字地名为主体的地名公共服务惠民体系。一是推进地名服务“信息化”。实施“数字地名”工程,启动建设地名地址和全市地名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省级地名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区划地名数据库、地名管理预审系统等系列平台。二是推进地名服务“标准化”。出台《重庆市地名专名与通名使用规范》,编制《地名总体规划》,指导大渡口区、巴南区等区县编制地名规划25项。加强新生地名管理,规范地名命名2636条。三是推进地名服务“便民化”。设立地名标志牌5279块,编制《一街一镇地名图》,开发《三维实景电子地图》,打造边界地名文化墙碑。出版《重庆地名杂谈》《寻源黔江》等地名故事丛书,拍摄《千年磁器口》《七桥烟雨话板桥》《回味万州老地名》等微电影,延续巴渝地名文脉,留住乡愁和历史记忆。 ※ 海南运用“互联网+”创新推动地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一是提前谋划,保障有力。将地名信息化建设列入省《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年-2020年)》重点建设内容,先后召开4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评审会,省级投入近200万元。二是突出亮点,方便实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网络地名图集作为全省标准性权威性的专业地名图集精心制作。图集以地名普查成果、最新卫星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为基础,包含19个市县及218个乡镇街道影像图、分布图,具备较完备的公众服务功能。网络地名图集准确标注全省11大类地名,新增标注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及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等)位置和名称,新增民政专题地图,实现内容形式、使用功能和地名标注创新,已集成在省民政厅网站上。三是分步实施,加快推动。今年初,启动研发地名公众查询服务系统,建设海南地名微信公众号,提供面向企业、公众的多终端应用与一体化便民服务。通过“互联网+地名服务”,提升海南地名文化的宣传力影响力。 ※ 四川攀枝花市“多点一线”扎实开展地名普查。一是以普查质量为生命线。将问题发现在源头,处理在苗头,解决在本级,杜绝带着问题上报。二是以组织领导为根本点。成立由地名、语言、历史、测绘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市县两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召开37场业务培训会、培训600余人次。三是以资金保障为支撑点。全市共落实专项资金573.18万元。四是以落实进度为关键点。提前完成词典部分词目表,按时提交词典释文稿。五是以保密工作为着重点。强化保密制度建设和落实,全方位履行《保密协议书》。六是以地名保护为着力点。汇编出版《攀枝花地名故事》;向市发改委、住建局发函,共同把好建筑物名称审核关。七是以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开发地名信息化系统,建成区划地名网;吸收专家、学者及离退休干部参与图录典志编纂,确保成果转化质量。 ※ 湖南衡阳市石鼓区“四个注重”有力推进成果转化。一是注重整理普查成果,夯实转化利用基础。对普查的6200条地名、19764张照片等成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深度挖掘整理历史地名170条。二是注重全方位宣传,留住地名文化“乡愁”。推出普查微信公众号和普查网站,制作地名文化台历,手绘地名文化故事,拍摄宣传视频短片。三是注重保护传承,重现古城神韵。历经3个月用数字视频“重建”再现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炎德楼与杨梅桥,引起区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决定修缮重建。四是注重综合运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把地名公共服务同区域发展定位“打造湘南地区最具活力的商贸文化中心”相结合,通过制作三维电子地图、在景区设立电子触摸屏等,使普查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4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