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名普查办 (2018年5月31日)
自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进入验收整改和成果转化阶段以来,我省坚决落实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的统一部署,一以贯之地增强服务意识,持之以恒的对标实用目的,坚定不移地落实创新举措,着力突出“四个注重”,抓好普查数据整改、汇交、整合和应用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普查质量管控,抓好数据整改汇交 对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的三轮审核意见,我办不讲价钱、不打折扣、照单全收、立即整改。一是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及时组织省、市两级普查办和外包单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监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召开数据整改分析会,下发了两个关于加快修改数据及跨界地名接边的文件。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检查”的原则,县级普查办和外包单位做好数据整改和跨乡镇的地名接边工作,市级外包单位进行数据核查及跨县的接边工作,省级外包单位完成数据最终确认和跨市州的接边工作,并配合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做好跨省界的接边工作。为压实接边责任,我们按照界线联检模式,绘制跨界数据核对任务安排示意图,分为接边任务方和协作方。其中,任务方负责接边,协作方做好配合,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对接边内容,我们不但要求线状地名在几何上点对点完全融合,而且在属性上尽量做到字段统一;特别是针对自然地理实体,除完成国家要求的三个字段统一外,还将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等文化属性的进行了接边。二是汇总融合,反馈同步。我办在接收各级数据后,组织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外包单位和文化专家对数据的几何属性和文化属性进行充分论证后,及时汇总融合,将最终完善的成果数据反馈至市、县,确保各级普查数据库的同步更新。三是技术引领,及时完善。为彻底解决地名普查数据库属性信息和图录典志编纂成果“两张皮”问题,按下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快捷键”,我们委托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成功研发了地名普查数据转换工具软件,实现了属性数据按需输出和一键导入的定制功能。即:从数据库中,将地名的属性信息转换导出,生成word文件提供给文化专家编辑书稿;编纂成果也可一键导入,及时更新数据库。 二、注重管理服务水平,抓好地方标准编制 2016年起,我们按照“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开展有关地名的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2016—2018年,我们共申报了4个地方标准。其中,《湖南省地名数据元规范》已于2017年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8年3月31日正式实施,是全国第一个地名数据元地方性标准。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地名数据元基本要求、基础模型以及地名数据元信息,适用于地名源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和使用。对比国务院地名普查办下发的地名普查数据库标准,我们新增了村(居)民小组、垸、遗址、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工业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等12项湖南省地方特色地名类别,明确并细化了各项数据元的属性信息长度和填写规范。第2个标准是已经完成公示、不日将正式发布的《地址数据元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地址数据元的坐标系统、编码、描述、构成、分类等基本要求,明确了地址数据元属性信息和更新原则,适用于地址数据元的采集、交换、共享、更新和使用。有利于建立一个与现有规范衔接、城乡地址统一管理、部门共建共享的通用型地址数据标准。第3个标准是正在走专家评审流程的《湖南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规则》。该规则将对我省土家语、苗语、侗语和瑶语地名的汉字译写进行规范。这对保护少数民族语地名,对缺乏文字、只靠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将起到较大作用。第4个标准是已形成初稿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它将对地名地址数据库的规则及形式、管理功能、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适用于地名地址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换和使用,将促进地名地址数据常态化更新、地名地址审批管理和标准地名地址信息统一发布。 三、注重部门共享,建立地名信息长效更新比对机制 标准是基石,共享靠平台。为共建省直部门间的地名信息长效更新比对机制,我们多次邀请国土、公安、住建、交通、水利、教育、工商、民宗、旅游等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信息技术人员和部分技术服务单位负责人,共商地名信息更新比对的技术路径与共享机制。我们已与交通厅、国土厅等实现了交换共享。我们提供给交通厅的行政区划、建制村、村民小组的代码、名称及位置等信息,为交通厅的农村公路路网调整、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成为湖南国道、省道交通标志调整工作的重要依据。普查伊始,国土厅给我们提供了现势性较强的大比例尺底图;普查数据汇交后,我们及时回馈给国土厅,为他们的土地权属调查、第三次土地现状调查等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各成员单位配合下,我们编制了《湖南省地名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启动了该项目。该平台将依托我省地理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同时集成国土部门的测绘数据、天地图技术服务体系,以各部门审批的专业地名为数据来源,实现地名数据的动态汇聚,形成全省范围内覆盖范围最广、数据来源最权威的地名云;同时为地名数据使用部门提供标准化的地名共享服务,以达到各级政府部门共用一个地名来源、各类业务数据共用一种地名表述的目标,实现地名信息共建共享、即时更新的长效机制。 四、注重便民实用,抓好普查成果应用 一是严格落实规定动作。我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发布了四个编纂规范,即《湖南省标准地名录编纂规范》《湖南省地名图(集)编制规范》《湖南省地名词典编纂规范》《湖南省地名志编纂规范》,明确了省、市、县三级图录典志编纂(制)要求。先后举办了四次编纂(制)专题业务能力提升班。特别是针对既涉及数据安全,又需要较高制图专业技能的地名图(集)编制工作,一方面,我们联合湖南省地图出版社和湖南省国土厅的两个测绘院及培训中心,举办了全省地名图集编制技术培训班,组织13家符合制图资质的地名普查外包服务单位的120余名技术人员,集中学习,并进行了理论考试和机上绘图考试,给成绩优秀的学员,制发了湖南省地名图集编制资格证。持证者才有资格从事制图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下发《关于推进地名图录典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湘地名普查办发〔2018〕1号),《关于印发湖南地名图录典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地名普查办发〔2018〕2号)和《关于规范地名图集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地名普查办发〔2018〕5号)3个文件进行了规范。此外,我们将图集编制与地名成果图整饰结合起来,借助专业制图单位的技术力量提高地名普查成果图的图饰效果。我们明确要求省、市、县三级跨界地名数据汇交和地名图集编制完成后,各级地名普查办才能按有关保密要求,与有印刷涉密地图资质的单位合作,打印地名成果图,立卷归档。二是有序推进自选动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关于加大普查成果宣传力度的文件精神,我省筹建了湖南省地名普查成果网络展馆。该馆以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结合360°全景体验,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网上虚拟现实展览系统,向国内外公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展示服务,全方位展示地名普查成果,宣传、弘扬湖湘地名文化。展馆分为序言厅、省级成果厅和14个市州成果厅,各展厅内容丰富,形式美观多样,生动活泼,如临实景实地,集科普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一体。此外,我办从资金调配、工作考评等方面,激励各级地名普查办多做“自选动作”,全省仅2018年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经费扶持项目的就有52个,其中新媒体项目15个,理论专著13个,地名文化挖掘项目24个。已经形成了《南方地名研究》《湖湘炎帝地名考释》《湖湘地名纪事》《长沙地名掌故》等一批成果,其中,《湖湘地名纪事》入藏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会议要求,虚心学习各兄弟省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地名普查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希望国家能建立基于普查数据的全国地名服务和管理系统,可以消除数据壁垒,实现共通共享,提高地名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非常期待国家地名管理方面的有关法规修订工作早日完成,为进一步推进地名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上位法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