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8

06/13

14:06:4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大王镇

  广饶县大王镇位于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南部,是国家战略黄蓝经济区优先发展区域之一。东与寿光市台头镇、化龙镇接壤,南与青州市何官镇、高柳镇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交界,西与李鹊镇、广饶街道隔淄河相望,北与稻庄镇相邻。西北距县城10千米。大王镇是红色之乡,建立了全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中共刘集支部和延集支部,流传和保存了全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哺育了邓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莱夫、张太恒等诸多仁人志士;这里是齐笔之乡,古齐毛笔的原产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

  大王镇历史悠久,以驻地大王桥村而名,战国时期即有村落。明、清时期,大王镇为乐安县乐义乡。1984年设大王镇。境内今存齐国大将吕丘亮和秦汉谋士李佐车的墓冢,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也曾屯垦于此。这里地处古沧(州)潍(县)官道,明洪武初年,李、顾、颜、唐诸姓徙居于此。因该地东阳河上有汉代所建单孔石桥一座,其高大为阳河众桥之冠,故名“大王桥”。村依桥名为“大王桥村”。相传楚汉战争之际,汉将韩信听李佐车之计,灭赵、收燕、伐齐。汉军占据齐地后,临水屯兵,见此水九曲蜿蜒,河床高抬,号为“阳河”。为便兵民通行,李佐车由南而北,修桥三座。南边一桥,以刘邦汉王之号,尊为“大王桥”;其余两桥,以韩信、李佐车二人之姓,谓之“韩桥”、“李桥”。后人沿河而居,以桥为村名,沿用至今。大王桥、韩桥、李桥三村,历代繁衍为大村落,绵延十多里。“大王”一名,也衍为镇名。

  大王镇境内有钜定故城遗址,位于大王镇北,因濒临古钜淀(古代“淀”“定”通用)湖而得名。钜定城为春秋齐国城邑。汉武帝征和四年(前95年)三月,“上耕于钜定”,以鼓励耕战。东汉应劭注《汉书•武帝纪》曰:“齐国县也”。钜定湖原称青丘泺。相传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后,将青丘泺更名钜定湖,又在其湖西立钜定邑。明清时期,将钜定湖更名清水泊。

  大王镇的文人志士众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古到今,这里走出过许多仁人志士。旧时民间顺口溜:“北有李家桥,南有大王桥,李家桥的狮子数不清,大王桥的将军真威风”。含义是李家桥出文官,大王桥出武将。大王镇历史上诞生哺育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李中行,清代名士李焕章、宋其端等。

  明朝天下初定,经历了常年战乱的山东人丁稀少,朱元璋将山西居民征迁山东。一户李家六人从山西来到了淄河岸边,其中一人来到了乐安县李桥村立足,也就是现在的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世代繁衍,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一个著名的书香门第。到了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家第八代中一个男婴诞生。他名为李中行,就是这个普通的男婴,开启了李桥李氏明清两代的文人世家。读过李中行的作品,一股清明精炼的文风跃然于纸上。据其后世族人介绍,李中行的尚文传统和文风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后人,李家从此之后也开始了一种文人“达则兼济天下”“文章报国”的时代,查阅李氏家谱,从明中期李中行开始,至清光绪年间,李桥李家先后诞生了3名进士、4位举人、太学生若干、秀才更是不计其数。“一门三进士”更使得李桥李家在当地成为名门望族。李焕章是李中行的次子,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痛心于明亡,遂弃举子业,专肆力于诗古文词,“立志坚隐,即天荒地老不复萌仕宦意。”隐入青州法庆寺内读书,时人将李焕章与寿光的安致远、诸诚的李澄中、安邱的张贞合称“青州四大家”。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面对朝廷征召,赋《志不二朝》诗一首以明志:“志不二朝惟织斋,皇家爵禄视如灰,白头到死披长发,甘做大明老秀才”。气节卓著,与顾炎武相善。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辞世。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参编过《山东通志》《青州府制》等,凡百余万言。《四库全书提要》存其书目,并评价其文“跌宕排夏,气机颇壮,而汪洋奔放,一泻无余”。

  在近现代革命史上,大王籍的著名将领不乏其人。例如,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长邓天乙、国民党著名军界“三李”中的李延年、李玉堂。据统计,大王镇有黄埔、保定军校生46人,其中授将衔的13人。解放军的将军名单中,大王镇籍的也有多名,如上将张太恒、少将丁莱夫等。

  大王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刘集旅游景区。这里诞生了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传播、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目前,已建成有《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民俗文化展厅、观光地道、东方花卉刘集基地、黄河口甲鱼养殖基地、延集支部纪念馆、张太恒上将纪念馆等多个特色旅游景点,已纳入黄河三角洲精品旅游线路,大王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霸王鞭、高跷等。《枣木杠子乱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夏发祥地,人文之渊薮。诞生于齐国故地的齐笔,历史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湛,位居笔艺之首。在记录和传播中华四千年灿烂文化中,担当了巨擘、扛鼎之殊勋。

  齐笔的滥觞可推溯至新石器时期,后经蒙恬改制而成。早在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郑板桥、蒲松龄等文化群星的辉耀下,名满神州。它饱蘸着中国人文精神,泼洒下数千年华夏文化发展演进的绚烂画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其工艺薪火传承,已臻炉火纯青之境,遂为当今天下推重之笔林珍品。

  20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笔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勉,铸造了齐笔的辉煌。2000多年后,齐毛笔不仅依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渲染着淳厚朴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养育着一方水土。它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传承下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