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8

05/29

09:24:2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史口镇

  史口镇是黄河三角洲上的一个千年古镇,位于东营区西部。东接胜园街道办事处,西与龙居镇相连,南与牛庄镇接壤,北与垦利县郝家镇毗邻。

  史口镇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4000年前,已有人烟聚居。殷为薄姑国领地。周为齐地。战国时期,人们在此“伐薪煮海水为盐”,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秦属齐郡,西汉时,镇境东部属广饶县,西部属湿沃县。东汉时属博昌县。三国时,属魏国齐郡。西晋、南北朝时,镇境东部属广饶县,西部属湿沃县。隋、唐、宋三朝、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及元、明、清三代,境域东部属乐安县,西部属博昌县、博兴县。唐太宗贞观(公元627—650)年间,史口因古刹“福昌寺”得名“福昌镇”。宋徽宗大观(公元1107—1111)年间,“福昌镇”更名为“博昌镇”。元太祖元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06—1341),史口村北有一条赵家河设有港口,货船行商繁荣,史姓在此经营食品、茶馆等店铺为业,来往客商送名“史家口”。明洪武、永乐年间,大批移民自山西洪洞、直隶枣强迁移至此,构成境内居民主体。从此,这片土地人烟渐多。据史料记载,洪武、永乐年间,该地商业兴盛,街市繁荣。境内有集市七处,五日一集皆不重日,人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食品和蔬菜。民国年间,为广饶、博兴、蒲台三县交界处。建国后改设史口乡、史口镇。

  战国时期,齐国煮盐业发达。山东的海盐与四川的井盐、山西的池盐并驾齐驱。齐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辅佐政务,管仲充分利用齐国海盐资源充分的优势,开创了“官山海”,即盐铁的官营制度,大力促进了齐国煮盐业的发展。《管子•轻重甲》从侧面描述了当时齐国煮盐业的生产时间、地点、产量、销路、收入等情况。“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在每年阴历十月到次年正月的农闲时节,齐王下令老百姓砍柴伐薪,煮海水为盐,在农忙季节里,不得大批雇佣农民从事食盐生产。“十月始正,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每年的海盐产量为“三万六千钟”,远销梁、赵、卫、宋等地,“得成金万一千余斤”。可见海盐在齐国的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齐国的盐矿开发和管理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盐矿资源开发的最高水平。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高度赞扬了管仲,他说:“管仲,世所谓贤臣”,“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他还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表明司马迁十分推崇管仲的思想和事业,管仲“微山海之业”,实行盐铁官营,为数千年来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矿产首先归国家开采打下了思想基础。

  2006年,史口镇刘二村境内年发掘出商周遗址一处,出土大量古钱币、陶罐等文物。2016年史口镇刘四村境内发现一疑似古墓。目测为双合葬墓,大小约3.5×4米,内壁雕有花纹,中有神道。内有散落骨骼,未见棺椁,未见陪葬物品,四壁材质为糯米石灰三合土,质地坚。据村民推测为距今逾300年古墓,正待考古部门鉴定其历史价值。

  史口镇史口村北积水塘边有一口金代大铁钟,高1.88米,钟口直径1.19米,钟壁平均厚度7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顶端双交龙钮,肩上贝叶纹饰,肩下锦云纹,腹饰穗格纹饰。钟口呈曲形八角,钟口沿饰有“八卦”图案。钟肩下部有铭文,因年代久远,腐蚀过甚,只有“积智佛”和“千秋”5字可辨认。据《博兴县志》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确认系金代所造,约在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至贞元四年(1156年)之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比较罕见的佛道一体的产物。

  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刘营村刘汝溪(艺名刘小三),是广北近代著名京戏艺人,是首任广饶县京剧团团长,1947年他创办并担任团长的刘营村业余京剧团,还编演过服务当地斗争形势而新创作的新戏剧,如《小仓山》《乐山举义》《黄巢起义》等。

  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琴书中尤以“东路”琴书的影响力最大,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商业兴出生于史口镇,他自幼继承其叔父的琴书表演技艺,对琴书的唱腔及演唱方法不断加以改造革新,使琴书逐步形成以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的腔调来述演故事及表现人物特色的曲艺艺术,在广饶、博兴及胶东一带的琴书艺人中产生广泛影响。商业兴的琴书成为与茹兴礼为代表的“南路琴书”、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风格迥异的琴书新流派,它曲调优美、语言风趣、通俗易懂、板式灵活多变,因此有清、脆、美之称誉,是目前山东琴书在全国较有影响、流布流传最广的一路琴书。人称“东路琴书”,亦称“商派琴书”。

  史口的风味小吃有肴鸡、羊肉汤、水煎包等。史口五香肴鸡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最初从烟台传入,后经不断改进、创新,逐渐形成色鲜形美、醇香可口、具有独特风味的当地名吃。史口五香肴鸡制作工序复杂考究,经过宰、褪、扒、盘四道工序加工后,再进行煮、烧。外形完整美观、色泽金黄透红、肉质松软、风味独特,其色、香、味、烂被称为“四绝”,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名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