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8

05/29

09:26:3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利津镇

  利津镇地处利津县南部,东与垦利县胜坨镇、董集镇隔黄河相望,南、西两面与凤凰城街道办事处相邻,西北与明集乡交界,北与盐窝镇接壤。因是县政府驻地,以县之专名——利津而得名。

  利津镇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代为千乘郡湿沃县地,后改属棣州渤海县地。宋代,初属棣州渤海县,后改属滨州渤海县。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对永利镇有如下记载:“隋废县地置永利镇,唐仍为湿沃地,寻置渤海县,属棣州(即今武定),永利镇隶焉,宋因之,改属滨州,金明昌三年改渤海县永利镇为利津县,仍属滨州……”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城关镇、城关区。1983年,更名为利津镇,2010年,更名为利津街道办事处。境内景区主要有2A级景区利津黄河生态公园,景点主要有东津生态园、翠园湖、铁门关、枫栖林公园等。

  永利镇是利津县的前身。永利镇位于大清河(今黄河)东岸,北通渤海,具有襟河负海的战略位置。自汉代黄河由千乘入海后,使这片地域日益扩展。这里既有沃野良田,又有盐运漕运,在唐宋两朝,永利镇成为大清河下游的繁华镇店。由镇升县后,曾筑土城,后因地势低洼,迁于大清河西岸高地,即今之旧县城。县城迁址年代早已失考,概况有旧志可循,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载:“利津旧城在大清河东岸,遗址见存。”清代利津诗人张铨在永门竹枝词中写道:“古城七里镇河东,一片荒烟蔓草中。苦为明昌寻故迹,观澜镇海想遗风。新城斜枕济河西,石坝莓苔没旧题,毕竟甘棠遗爱远,有人争颂蒋公堤。”词的前半阙所说古城即永利镇旧址,后半阙所说新城即今旧县城。

  利津城古称凤凰城。关于凤凰城名称的由来,有多种民间传说。据有关资料记载,利津古城北靠高家村,南接官庄村,西拥侯王村,东依滔滔黄河;城内以大隅首为中心,东西南北辐射四条大街,分别命名为进贤街、太平街、慕义街、永安街;环城青砖高墙峻挺,城墙上建有四门,分列东西南北,东曰观澜门、西曰朝京门、南曰迎薰门、北曰镇海门。其东、南、西三门各有一条官道向外延伸,而西门的官道却是一分为三向远方延伸而去。

  因利津古城的整体轮廓恰似一只凤凰,头朝东、尾向西,西出城门的三股道,犹如凤凰尾巴上的三根长翎。所以,旧时利津城又称凤凰城。古有贤人曾说:利津城是头枕天河水,脚踏进京路,两翼有高官,尾后有王侯,占尽了风水。境内古人留下的“李神仙洞”,更增添了利津城的神秘色彩。“利津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逐渐形成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史称“小天津”。

  利津镇历代名人辈出,明清时期李登仙(俗称李神仙)家族兴旺一时,先后出过李振声、李广生、李愉、李嘉言、李华、李文桂、李佐贤等七代乡贤。李佐贤是清代颇有影响力的古钱币学家、书画鉴赏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因在古钱币方面的研究成果蜚声中外,其《古泉汇》集泉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币、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著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钱币,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被中外古钱币专家视为经典。

  山东快书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汉族说唱艺术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快书杨派创始人杨立德就是利津镇人。

  杨立德的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时气势宏伟、口落悬河;赶板、夺字颇具功夫,叙述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在惯口运用上十、八句的联唱一气合成,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板槽极稳、板式变化灵活。演唱讲究分寸。不论语言、动作、表情都注意点到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余味。讲究唱快书有弹性;一清楚,二有力、有口劲,象出膛的子弹那样,三美感、柔和、动听。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的动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进入书场以后自觉地改“浑口”(语言粗俗)为“净口”(语言文雅)崭露头角,逐渐享名。杨立德的山东快书艺术在全国曲艺界有很高声誉, 与高元钧并称为“高派”“杨派”。

  天生芦苇荡,开发即富源。历史上黄河河口段多次决口改道,留下大量潭坑、洼地和大片新淤地。俗话说,有“黄”就有“淤”,有淤就有苇。新淤地上芦苇依河傍渠沿故道,一片接一片,一连上百里,蔽日盖地,连绵不断,有“第二森林”之称。利津的芦苇由于黄河水的滋润,具有顽强的繁殖习性,四处为家,无隙不发。农家宅基周围的旱苇,能长到大拇指粗,一人多高。秋天一到,苇农们割下的苇子堆积成山,这时苇场就成了苇市场。芦苇全身是宝,茎含纤维素与木质相仿,用于造纸,五吨芦苇可代替十立方米木材。苇浆废液中,还可以提取数量可观的饲料酵母。用于纺织,一亩芦苇产出的粘胶纤维,可抵五亩棉田。打薄葺屋,制帘挡风,织床铺炕,编篓包装等,都大有用场。经精细工艺洗刮的芦苇,按照自然色、自然节对成图案花纹,编制苇帘,作为著名的山东手工艺品,深受国内外欢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