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蒙阴、地名规划、山水生态、协调、规范
论文摘要: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山川秀美、地灵人杰。近年来实行“山水生态立县”战略;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山水生态特色,“绿水青山”是蒙阴县的地域特点,蒙阴县的道路命名主题定位为“山水生态”。根据《蒙阴县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绘制出《蒙阴县城区地名道路规划图》,通过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专家咨询、领导审定等环节,编制出《蒙阴县城区地名规划方案》。各乡镇也按照以上征名命名程序,结合各自地域特点,分别制定出乡镇驻地地名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公布后,得到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认可。
一、蒙阴县基本情况
蒙阴,西汉初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地处山东省中南部,蒙山北麓,东汶河上游,是沂蒙山区的腹地。全县总人口53.8万人,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1%,准平原区占10%,水域占9%。蒙阴县山脉以东汶河为界,河以北系新甫山脉,河以南系蒙山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属于“崮”(地貌学上称“方山”,被地质学界命名为岱崮地貌)的有36座;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全县主要河流有东汶河、梓河、蒙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44条,均系季节性河流。全县有大中小各类型水库100余座,总库容量近10亿立方米,其中云蒙湖为山东第二大水库。
蒙阴县是著名的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被誉为“中华蜜桃第一县”、“中国算圣文化之乡”。近几年,蒙阴县坚持以“生态立县”的观念,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山水生态特色。
二、充分论证、科学规划,体现山水生态,反映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点。
(一)立足蒙阴人文地理特点,确定道路命名规划主题。
地名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的高低是与本地的发展相联系的,文化品位越高也就越被人们重视和熟知,从而也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好地名的社会作用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提高地名命名的科学性,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地名命名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地名命名内容上,突出区域内容,有效地保护蒙阴文化特点,提高文化品位;在地名命名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指位准确、衔接协调的城乡地名体系。而要在蒙阴县道路命名规划中做到以上几点,首先,要明确蒙阴县道路命名的主体,没有一个好的主题,命名规划中随意性就重,有时可能脱离蒙阴县实际,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文化品位”,用一些不顺耳而又难以明确其涵义的路名,使得全县道路命名杂乱无章。
“绿水青山”是蒙阴县的地域特点,“生态立县”是蒙阴县发展的根本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去年就决定把我县树立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典型,蒙阴县城的城市建设定位在山水生态城,因此,我县的道路命名亦 应以此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下面,可分为山、水、人(历史名人)三个纲目,来体现蒙阴山川秀美、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山
蒙阴有很多山名都是很好的道路名。如:天蒙、云蒙、东蒙、孟良崮、岱崮、龙须崮(一九三三年共产党领导龙须崮起义)、天马山(即界牌北的马头崮、孟良崮战役中的天马山阻击战是关系战役全局的战斗,很多军事书上都提到。)、玉皇山、凤凰山(此山名蒙阴有多处,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是曹庄北的山,明朝著名文学家公鼐墓在此山下)、聚粮山(《水经注》上叫巨围山,常路河源头)、浮来山(在常路驻地北,《春秋》隐公八年,鲁隐公与莒国国王会盟于浮来)、尧山、舜山(传说古代圣君尧、舜到过的地方,史界考证:尧生于现在的山东昌乐地,舜,一说生于山东诸城,一说生于平邑的诸冯。这两处都离蒙阴不远,到此巡视是可能的。)、巨山、嶅山(此两山为古代名山,《春秋》、《国语》都有记载)、云云山(现名司马寨、古代名山、古帝王祭祀地神的地方)、五女山(现叫青山,《水经注》桑泉水南源头也就是东汶河源头之一)、九女山、栖凤山、方山、中山、宝山、重山、金山等。
2、 水
如:东汶河、蒙河、梓河(以上为蒙阴的三大河流。);堂阜水、著善河(坦埠)、桑泉水(以上三水都是《水经注》里的名字);龙泉(常路南泉,《水经注》叫诸葛泉、龙泉漱玉是蒙阴古八景之一、有多首古诗赞美之)、顺德泉(今坦埠镇西崖村彦奶奶庙内,顺德夫人即彦文姜,古代孝敬公婆的典型代表)、洗砚泉、落花泉(古在县武装部东)。
3、 人(历史名人)
刘洪、(东汉泰山郡蒙阴人,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发明了珠算,被后人尊奉为“算圣”。)蒙恬、(古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公鼐(光宗赠以“理学名士”《明史-公鼐传》。);秦士文(清县志载:秦士文“姿秉英敏,才裕经纬,三任繁邑,累官戎政,兵部尚书”),乾隆下江南两次驻县城桃花沟秦家,在桃花沟一带也可命一条“龙居路”,也属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范围。
(二)根据县城区域特点和功能,将县城分区进行命名规划。
根据《蒙阴城市总体规划》,蒙阴县城共有道路56条,其中东西向29条,南北向27条,依据县城不同的区域特点,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划分的不同功能,在县城道路命名规划中,把整个县城分为中心城区、城东区、城西区三个区域进行命名;在坚持山水生态这条主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历史特色进行分区域命名。
中心城区。该区域是蒙阴县城的主要部分,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商业中心,多数道路为前期所建,而且经县政府进行了命名,并且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道路的名称已涉及到市民的生活、生产的诸多领域,况且这些道路的名称也充分反映蒙阴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蒙阴县的山川壮美,如纵穿县城中心的南北主干道以县境内的名山——蒙山命名为“蒙山路”,沿东汶河而建的观光大道命名为“汶河北路”,顺汶溪河而建的路,称为“汶溪路”,与汶溪路相交的东西路,依据县境内独特的地貌景观——崮(崮是山东独有的特异地貌景观,海拔多在400米至600米之间,多呈驼、帽形态,似高山城堡,又称“方山”),命名为“方山路”,位于第二实验小学门前的南北路,以秦朝大将蒙恬命名为“蒙恬路”,地处蒙阴汽车站前的南北路以汉朝天文学家刘洪命名为“刘洪路”。每当提到这些道路名称,人们就自然联想起蒙山的壮美,东汶河的秀丽及蒙阴渊源流长的人文历史。因此,中心城区道路总的命名原则以保持老地名的相对稳定为主,对于新修、新规划的道路依所处的方位及单位(村居)名称进行命名,体现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反映出该地的地域特点,如地处宝德社区的东西道路,就命名为“宝德路”。城北道路主要侧重于新区的建设,依托拟建设的行政中心进行命名,如“府前路”、“府东路”。
城西区。城西道路多为新修、新规划,总的命名原则以县域内的名山、河流名称进行命名。东西向的依河流名称命名,南北向的道路,以县域内的名山名称命名,如:“蒙河路”、“梓河路”、“岱崮路”、“中山路”、“青山路”等。
城东区。以县境内的名山名水名称派生地名,如“汶河一路”、“汶河二路”、“蒙山一路”、“蒙山二路”。
各乡镇驻地道路命名,则坚持以反映乡镇境内的山水特点,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进行道路地名规划命名原则,象常路镇以历史上著名的“管仲脱囚”事件发生地——堂阜河,而将贯穿镇驻地南北的主干道命名为“堂阜路”;垛庄镇则突出红色旅游胜地——孟良崮战役旧址这一独特资源,将镇驻地的主要道路命名为“孟良崮大街”、“燕翼街”(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故居燕翼堂所在地)。总之,各乡镇在进行驻地道路命名规划方案时都体现出各自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背景,突出了各乡镇的地理特点,所进行的命名规划好记好找,各自的方案一经公布,均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三、动员全社会、集全县人民之智,做好全县地名规划方案
地名规划主题确定好以后,如何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地名命名规划方案,以满足全县人民群众的愿望,适应城区迅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协调,搞好道路规划。地名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民政部门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合作。为此我们主动联系建设、土地、规划等部门,在《蒙阴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蒙阴县城区道路规划图”。
(二)、规范城区道路名称。近年来,县城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增加的道路不断涌现。规划城区道路名称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去年冬天,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蒙阴县城区街道规划图》、《蒙阴县城区道路征名通知》,在当地报纸、电视台上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县城道路名称,短短半月内就收到200多份建议和意见;在县府办公室协调下,组织部分知名人士及教育、文化、史志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对收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筛选,初步制定了六套命名方案,又通过登门拜访、发函等形式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三套命名方案,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有关领导、专家现场查看道路分布情况,对已形成的三套命名方案再进行修订完善。又通过由有关专家、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及部分离退休的县级、科局级老干部座谈会,制定出了《蒙阴县城区地名规划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对社会公布,使我县的城区道路名称权威化、标准化、规范化。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县城的品位,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由于我们在制定城区地名规划方案工作中,坚持体现山水生态,反映历史文化,突出地理特点的命名原则,完善了专家咨询制度、协调制度、听证制度、审批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城区地名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脱节问题,从法规上杜绝了新的地名盲目命名,随意命名现象的出现,确保了地名命名总体上同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