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街道东斟灌村,距寿光市区25公里。相传今日的东斟灌村曾是4000余年前,夏朝大禹王分封的12个诸侯国之中的斟灌氏封地,即古斟灌国。
据传,大约公元前2180年,大禹拟传位于皋陶,皋陶早亡,传位给益,益没有威信,人心向启,大禹的儿子启杀了益执政,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开启了家天下的奴隶社会。但启的儿子太康,只知玩乐,不理政事,被有穷氏后羿赶走,立了他的弟弟仲康为帝。仲康的儿子相即位时,由后羿代政。相帝即位27年,寒族的寒浞用内媚外贿的手段撺掇了后羿的政权,杀了帝相,篡了夏位。直至相的儿子少康长成,老臣伯靡才从鬲(今德州)兴兵,集合二斟(斟灌、斟鄩)的老百姓打败了寒浞,又向东打败了寒浞的儿子浇,夺回了夏政权。
少康二十年(前2060年),少康帝怀念斟灌的贡献,想恢复斟灌国,但斟灌国还是渐渐消亡了,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斟灌国消亡大抵还是因为,寒浞灭斟灌国时手段残忍,使得斟灌王没了后代。”61岁的东斟灌村村民李子成告诉世人,这也是大多史料上对斟灌的记载只记载到少康复国的原因。从此往后的一大段时间,斟灌在历史上都是一片空白,直到明朝一户李姓人家迁入,“斟灌”才又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昔日的繁盛古城如今只剩一座百余米的残垣孤独地矗立着,确实让人不胜唏嘘。斟灌古城四面有土城墙,城内分东城、西城、城里3个区。汉唐时加修土城,明代时还有完整的城墙,四角各有一个敌楼,城墙根宽八丈,城上可并跑四辆马车。今斟灌村附近村庄名称多与斟灌古城相关。如斟灌村往南是城里村和城南村,西斟灌村西南和西北有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据这些村名能确定斟灌城的大致方位。斟灌古城墙“文革”前还在,今村内老人还能准确说出准确位置,俗称“圩子墙”。由于村民建房取土,现圩子墙已无,只有城南村还能隐约看见宽阔的墙基。据老人们说,建城墙的土是从临淄拉来的。
相传大禹治水13年,胜利在望时,在近海处修了一座观海台,作为视察黄河入海的检阅台。大禹和皋陶、益、后稷及各位大臣,都曾登台观看。后台基上建造了大禹王庙,汉唐时均有重修。庙的底座是一座高台,周围砌石,上建正殿3间,有前廓。唐武则天前来参拜大禹王时,在殿前左侧植一株槐,右侧植一株柏,殿后台下植一棵枣,当地民间有“三义松”“一棵槐”“乐陵小枣催后台”的谚语。旧时,大禹庙有庙产十几亩,历代有道士看管,早晚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春秋时期,齐桓公下令在禹王庙南面建一座东岳庙,占地35亩,四面环道,有正殿3间、山门、厢院、钟楼等,香火旺盛,历代帝王也常来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