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4月至1995年5月四年多的时间内,根据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环翠旅游度假区(以下分别简称高区、经区、度假区,统称三个开发区)规划建设的需要,我们先后对三个开发区内的158条道路进行了命名、更名,对4条道路进行了合并。这些命名更名意见的提出都是按照三个开发区当时的建设规划,在规划图纸上进行的。如今十几年过去,回顾、总结一下当年的这些命名更名工作,并进行一些反思,对做好今后的城市地名规划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当时道路命名情况的回顾
高区道路的命名工作是在1991年4月至1994年1月间开展的,先后进行过三次:
1991年4月26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区部分街道名称的通知》(威政发[1991]72号),对高区北部的15条规划道路进行了命名。这次命名的特点是:有11条道路是以词语组合命名的,将近似东西走向的三条道路,自北向南分别以振兴、昌明、向荣为名,近似南北走向的八条道路分成东西两组,分别以东昌、东明、东兴、东盛、西富、西康、西裕、西宁为名;其余四条道路则以当地的哈工大、钦村、烟山(烟墩山)、麻山(麻子山)等学校、村庄、山峰名称命名。
1992年9月19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威海市区部分道路名称的通知》(威政发[1992]271号),对高区南部的七条规划道路进行了命名更名。这次命名的特点是,全部名称都是以市县区名称命名的。将东西走向与原烟台路平行的道路,以省内的滨州、淄博、东营等地级市名称为名,寨田路亦更名为潍坊路,南北走向与原烟台路相交的道路,以烟台市所辖的蓬莱、福山、牟平等县级市(区)名称为名。
1994年1月15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西北部部分街道进行命名和更名的通知》(威政发[1994]6号),对区内的69条规划道路进行了命名,对10条道路进行了更名。这次命名更名的特点是:将区内18条主次干道中的15条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承德、天津等东北和华北的城市名称命名(包括将东昌、东明、西裕、西宁等八条道路也改为相应名称);将支路和生活区内道路则以相同的词组派生命名(如以德州命名的4条街道、以青州命名的4条街道、以滨州命名的4条街道)和首字相同的词组合命名(如以恒字为首的4条街道、以兴字为首的7条街道、后峰西村以峰西为首的4条街道、毕家疃村以长字为首的7条街道、东西涝台村以华字为首的8条街道)或以序数命名,如火炬一至九街,组成了九个相对集中的地名群体。同时,将原振兴、麻山、烟山、滨州等四条道路并入其他道路。
经区道路的命名工作是在1992年9月至1994年2月间开展的,先后进行过4次。
1992年9月19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威海市区部分道路名称的通知》(威政发[1992]271号),对区内的19条规划道路进行了命名。这次命名的特点是:西部与青岛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分别以泰安、日照等省内地级市名称命名;东部四条通海的南北向道路,分别以渤、黄、东、南四个海洋名称命名;其余道路则以天东、海埠、杨圃(杨家滩-苗圃)、天凤(天东-凤林)、海峰(大海-长峰)、虎山、青山、红山等村名、山名或村名组合命名。
1992年11月13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部分道路命名或更名的通知》(威政发[1992]309号),将区内南部新规划的四条道路,分别以荣成、石岛、文登、乳山命名,并将虎山路更名为凤林路。
1993年6月12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南部部分街道进行命名和更名的通知》(威政发[1993]34号),对区内的两条规划道路进行了命名,对9条道路进行了更名。这次命名更名的特点是:将西部的南北向道路包括以泰安、日照等命名的道路,分别以恒山、华山、嵩山、泰山、黄山等名山名称命(更)名;将原四海、杨圃、蒿东、红山、天凤、青山等路分别以上海、浦东、厦门、深圳、珠海、海南等特区或开放城市名称更名。
1994年2月22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将原厦门路更名为齐鲁大道的通知》(威政发[1994]9号),将厦门路更名为齐鲁大道。
度假区道路的命名工作是在1995年春天开展的。1995年5月8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西部部分街道进行命名的通知》(威政发[1995]20号),对区内的21条道路进行了命名。度假区道路名称的特点是,东西向或近似东西向的道路,以水系名称为专名,以街为通名,如黄河街、淮河街、长江街等,共有12条;南北向或近似南北向的道路,以山峰名称为专名,以路为通名,如峨眉路、九华路、武夷路等,共有七条,另外两条道路,则以环翠、金海为名。
二、三个开发区道路名称的变化及现状
自1995年以来,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动,三个开发区的道路名称亦有一些变化。
高区,2002年11月到2005年6月间,区内的道路名称发生了以下变化:新命名道路有环山路、万宁街、九峰街、新蔡街、仁柳街、福田路、南苑路、新田路等8条;更名道路有解放路和烟台路更名为世昌大道、古寨北路更名为崇文路2条;合并道路有潍坊路并入顺河街、莱州路并入火炬路、招远路并入丹东路、淄博路并入古寨南路、钦村路并入花园中路、北环海路与西环海路并入环海路、远遥墩路北段并入古寨西路等7条,同时注销潍坊路、莱州路、招远路、牟平路、蓬莱路、东营路、淄博路、钦村路、北环海路、西环海路等名称。
目前,高区道路名称的现状是:主次干道多数以长春、沈阳、大连、天津等东北和华北的城市名称命名(以省内市县区名称命名的道路仅有福山路),支路以词组(恒泰、恒瑞等)和序数命名,新生活区道路以词组派生命名,如以德州、青州、滨州命名的几条街道,老生活区(旧村改造)内的道路名称基本没有使用,如以兴、长、华等字和峰西为首的街道。
经区,1998年5月到今年上半年,区内道路发生了以下变化:新命名道路有海瞳路、海兴路、红槐街、丹枫街、百果街、芙榕街、国泰路、永祥路、清华街、通达街、滨海大道等18条;更名街道有黄山路更名为海滨南路、南海路更名为香港路、浦东路更名为大庆路、泰山路(一段)更名为华夏路、荣成路更名为青山路、石岛路更名为虎门路、文登路更名为豹山路、渤海路更名为华夏路8条;合并道路有泰山路(含华夏路)并入统一路(名统一南路),同时注销泰山路、华夏路。
目前,经区内道路名称的现状是:以山名命名的5条道路,只剩下嵩山路,恒山、华山两路因规划变动没有建成,泰山、黄山两路已经更名;以特区或开放城市名称的6条道路,尚有上海、深圳、珠海、海南等4路;以四个海洋名称命名的道路,还有黄海、东海2路。原来规划的地名群体基本分解。其余道路名称多数是以词组和当地已有名称组合命名。
度假区,2000年6月到今年7月间,区内道路名称发生了以下变化:更名道路有湘江街更名为昌华路,新命名道路有柳沟路、里口山路、翠微路、双岛路、天山路、万泉街、昆仑路、东鑫路、天目路、香江街、径山路、文殊路等12条,合并道路有蓬莱路并入沈阳路(名沈阳中路、沈阳南路)、雁荡路并入火炬路(名火炬南路)两条。虽然增加不少,但是,原来的东西向道路以水系名称为专名,以街为通名,南北向道路以山峰名称为专名,以路为通名的特点,基本未变。
三、几点反思
1、城市道路名称应该用什么来命名?古人将地名的命名原则概括为“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山与水是自然环境,事迹是历史环境,美名则是社会环境。我国历史上的各类地名,绝大多数来源于四个方面:描写自然景观的名称,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记叙人文历史的名称,如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感情的名称,如歌颂、崇仰、祝福、言志;其它的名称,如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移用城市或山川等名称命名街道,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对城市街道的命名方法,并成为近一、二十年来许多城市街道命名的通行作法。但成功的不多,往往造成许多城市街道名称的雷同,不能反映城市的特征。所以现在一般不提倡这种命名方法。
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新地名不断出现。在地名的命名中,是沿用原地名,还是另起新名,早有争议。有的主张沿用原名,如神道口村改造后新名神道口小区;有的主张起新名,如古陌村改造后新名祥云花园。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妄作评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许多地名的命名创意别开生面,洋溢着当今时代的全新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人盲目地求新求大,一味地标新立异,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名称。这其中既有审美问题,也有心理问题,还有社会思潮影响问题。香港的尖沙嘴、上海的陆家嘴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地名,这些名称并不新潮,甚至有点土俗,但香港与上海却不嫌弃它们,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长峰嘴这类地名呢?
所以,我们新的城市地名应该在既有地名特征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推陈出新,形成我们自己的地名特色,不能亦步亦趋,单纯地仿效别人。以前三个开发区的道路命名工作,有许多东西在今后的命名工作是需要借鉴的。
2、主次干道要采用一线一名的原则统一命名,支路可分段命名。以前三个开发区的道路命名,是各自分别进行的,除个别主干道路外,各区内的大多数道路名称自成体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道路基本连接在一起,致使明明是同一条路,却分成了若干个名称,害得外来的人们“摸不着北”。这种一路多名现象,在威海并非个例,除了已解决的蓬莱路与沈阳路、雁荡路与火炬路、招远路与丹东路、淄博路与古寨南路、钦村路与花园中路外,还有科技路与昆明路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在道路经过改扩建,通行速度和能力提高以后,更显得路名过多、变换频繁,使用不便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因分区命名没有统一的总体规划造成的。
今后的城市地名命名,应该吸取这些教训,在规划中不仅要妥善解决昆明路与科技路、大连路,福山路与吉林路,古寨南路与天津路,环山路与新规划快速道路,柴峰路与珠江路,新威路改道后与塔山中路,原新威路南段与青岛路,菊花顶路东端通过隧道与合庆的街道,北山路与安海路等9条道路的一线一名问题,更要避免出现新的类似问题,对连接各部分城区的道路(跨区道路),一定要统一命名。
3、地名更名要慎重,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要更改。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象解放路与烟台路那样,利用道路进行改扩建的机会进行更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原来的路牌、门牌都失去了作用,需要重新编排设置,而且道路面貌焕然一新,这时更名成本要小一些,人们的接受能力要大一些。这是比较成功的更名。另一种是道路没有改扩建,只是由于其它原因更名。如1990年命名的寨田路、新寨路,1992年分别被更名为潍坊路、辛汪寨路,到2003年潍坊路又被并入顺河街。这种近乎随意地更名是应该避免的。地名一旦产生并开始使用,最忌反复地更改。改得次数多了,不仅增加了许多成本,而且往往让人们弄不清它的真正名称是什么。寨河路与潍坊路、顺河街就是典型例子,至今在这条路上三个名称的标牌俱在,让人们疑惑。类似情况还有原钦村路与文化二路、凤林路与博通路、古寨西路与阮家寺路等。同时,地名亦忌不顾原来的总体布局,零打碎敲地改,失去原来地名群体的特色。
今后的城市地名工作,一定要坚持“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改,以保持地名稳定”的原则,在调整解决一线一名问题时,也要审时度势,有规划地择机分期分批地调整,不搞一刀切。